DC娱乐网

十二岁遗书:那些没说出口的“好累”

一个六年级孩子的告别,没有吵闹,没有预兆。在因肠胃炎请假居家的寻常日子里,名叫许诺的十二岁女孩,安静地服下了外婆的心脏病

一个六年级孩子的告别,没有吵闹,没有预兆。在因肠胃炎请假居家的寻常日子里,名叫许诺的十二岁女孩,安静地服下了外婆的心脏病药。

母亲在整理遗物时发现的遗书,笔迹稚嫩,字字沉重:“日复一日的学,好累好累,一直不会写的英语单词……” 这寥寥数语,成了一个家庭永远无法拼凑完整的拼图。

悲痛的母亲在近一年后,选择将学校和英语老师赵言诉至法庭。她认为学校未能尽到责任,并希望撤销此前签订的两万元慰问金协议,理由是签署时正处于极度悲伤中,“丧失了判断力”。

2025年秋,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母亲的诉求。判决指出,孩子的离世是学业压力、心理脆弱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学校的教学管理行为“无直接因果关系”。法庭认为,学校难以预见并单独防范一个学生因英语学习困难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在这场悲剧的漩涡中,英语老师赵言感到委屈。她承认注意到许诺学英语吃力,但强调自己仅进行过集体辅导,从未对她实施过罚抄、罚站等惩罚。这场风波最终让这位老师选择离开曾经热爱的讲台。

一个生命的消逝,像一面冷酷的镜子。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不会写的英语单词”,而是那句被忽略的“好累”;不仅仅是一纸遗书,而是那些没能被听见的呼救。

当教育只剩下分数,当成长被简化为排名,我们是否曾真正俯下身,倾听过孩子心中风雪交加的声音?

每一个走向绝路的孩子,背后往往没有单一的“凶手”,只有无数个被忽略的瞬间,和无数片看似无足轻重的雪花。

悲剧过后,反思不应止步于法庭的判决。它叩问每一个成年人:我们构建的教育环境,是否足够柔软,能够接住那个即将坠落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