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国际比赛日步步紧逼,国足新帅的人选却依然悬在半空。就在球迷们以为足协将按原计划选择一位欧洲教练时,剧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面对外教选择的种种困境,足协正在悄然转变思路,将目光投向了本土教练。而在这场选帅大戏中,一位原本不被看好的本土黑马正悄然杀出。

国足选帅这场大戏,从一开始就充满波折。
据悉,自选帅消息公布后,超过50名教练提交了资料,其中绝大多数是外籍教练。经过层层筛选,名单一步步缩短,最终只剩下两名欧洲教练进入终极对决。
然而,这两名压轴的欧洲教练,并非球迷期待中的世界级名帅。更让人意外的是,就在最终抉择的前夕,选帅工作却突然“急转直下”。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原本看似明朗的选帅路径,在现实面前不得不重新规划。外国教练的难寻程度超出了预期,迫使足协高层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曾经被排除在首选之外的本土教练。
有媒体报道,中国足协虽然一直倾向于选择外籍教练,但态度已经发生明显转变。更关键的是,已经有部分本土教练进入了足协的考察范围。

于根伟、邵佳一、李国旭——这三个名字突然成为了国足选帅的新焦点。这三位中生代教练在本赛季的中超赛场上都交出了亮眼答卷:于根伟带领以保级为目标的天津津门虎冲进中超前6;邵佳一执教的青岛西海岸早早完成保级任务;而李国旭则率领大连英博成功冲超并提前保级。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擅长带领平民球队实现突破。这一特质,与当前并非亚洲一流强队的国足现状不谋而合。
回顾国足选帅的全过程,外教之路确实步履维艰。
足协设定的选帅标准本身就限制了自己的选择空间:年龄60岁以下、团队年薪低于200万欧元、有欧洲高水平球队执教经历或熟悉亚洲足球——这三条硬杠杠,特别是200万欧元的年薪上限,将众多大牌教练拒之门外。

即便是曾经在中超取得过成功的施密特这样的教练,也难以被这样的条件吸引。最终能够进入候选的,只剩下哈维尔、乔迪等非主流教头。
而这些“平庸”的外教,与本土的优秀教练相比,究竟能有多少优势?这个问题,显然也让足协开始了重新思考。
国足的选帅大戏,仿佛中国足球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是在“洋务运动”中继续徘徊,还是勇敢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随着11月国际比赛日的临近,足协面临着关键抉择:是继续等待外教,还是给本土优秀教练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