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关于加拿大的新闻,画风变得越来越魔幻了?
我最近刷着新闻,突然意识到,加拿大这波移民大潮,本质上不是什么人口红利,而是一场自我阉割式的工业降级。
这话听着刺耳,但你往下看,就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先说个数据。
2013年到2023年,印度裔移民加拿大的人数从3.2万飙到了13.9万,翻了四倍多。
而中国移民呢?常年稳定在3万左右。
这个对比本身没问题,关键在于加拿大要的到底是什么人?
我在工业圈混了这么多年,看过太多国家的产业升级路径。一个正常的发达国家,缺人的时候会干什么?
抢高端人才啊!德国抢工程师,美国抢码农,日本抢技工。
可加拿大呢?
你看看Tim Hortons那些丑闻,看看温哥华地区出租车行业63.3%是印度裔司机,再看看那些假学历泛滥的留学生市场,这哪是在补充劳动力,这分明是在往自己的工业体系里灌水。
更诡异的是,印度其实不缺厉害的科技人才,全全球500强里,六分之一的科技CEO都是印度裔,但加拿大招来的偏偏不是这群人。
低门槛的签证政策,筛出来的全是底层劳工。这就像你开了个招聘会,说要招工程师,结果来的全是搬砖的,你还美其名曰解决用工荒。

这事儿得从加拿大的产业结构说起。
加拿大这些年,制造业持续萎缩,支柱产业就剩资源开采、房地产和服务业。这工业基础差到什么地步?连基本的日用品生产线都搬到国外去了。
这种经济结构下,比起那些高端工程师,它现在最缺的反而是能撑起低端服务业的廉价劳动力。开出租、送外卖、端盘子、盖房子,这些岗位才是支撑加拿大经济运转的刚需。
这样的国家太多了。产业升级失败后,就开始依赖服务业和房地产,然后发现本国人不愿意干脏活累活,工资成本还高,怎么办?
引入廉价劳工呗。
印度正好有14亿人口的劳动力蓄水池,而且英语没问题,文化上跟英联邦也搭得上。看起来是个完美方案,对吧?
但问题来了:当你的经济结构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远超高端人才时,你的工业体系其实已经开始退化了。

我最震惊的不是移民数据,而是这些数据背后的细节。
出租车司机、快餐店员工、建筑工人这些岗位被印度裔大规模占据后,一系列问题就跟着来了。
Tim Hortons的食品安全问题、最低工资线雇佣、员工招聘种族歧视、行业垄断、质量下降,这些不是偶然,这是劳动力市场恶性竞争的必然结果。
更要命的是政治渗透。22个联邦议员,4个部长级职位,这个比例是华裔的两倍多。
我不是说这有什么问题,而是当一个群体的政治影响力开始与它的经济贡献脱钩时,往往意味着资源分配的天平在倾斜。
你以为这是在发展经济?
不,这是在用政策为低端产业续命。真正的工业升级,应该是培养本国技术工人,吸引高端人才,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而不是用廉价劳动力把服务业撑起来,然后告诉自己经济在增长。

最讽刺的是,这场游戏里没有赢家。
你看那些印度劳工,他们以为能来淘金,结果在高房价和高物价与低薪工作形成双重挤压,技能贬值和就业降级成了常态。
加拿大本国人呢?2025年8-9月失业率攀升至7.1%并维持该水平,入门级岗位竞争激烈,青年就业尤其困难(18-24岁失业率14.5%)。(信息来源:Trading Economics)部分社区文化被冲击。就连Tim Hortons这种国民品牌,都因为咖啡里泡着蟑螂、员工上完厕所不洗手就端盘子、甲肝疫情接二连三,把加拿大国民咖啡的招牌砸了个稀烂。
说到底,这是一场没有人赢的工业降级实验。加拿大以为自己在下一盘人口大棋,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的产业结构挖坑。印度劳工以为能改变命运,结果发现只是从一个底层换到了另一个底层。
你觉得呢?加拿大这条路,到底是续命还是自杀?
声明:本文内容均经过严谨考证,参考的权威资料见下文。少部分素材由AI工具辅助核实。文章旨在传递正能量,避免低俗和不良内容。
参考信源:
腾讯网--印度人,正在大量涌入加拿大
加拿大新闻网--印度裔稳居加拿大政坛第三大力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