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宋国一位农夫种下秧苗后,每天到田边观察生长情况。几天过去,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
他绕着田埂走了三圈,对着秧苗喃喃自语:“照这个速度,什么时候才能收获?”
次日清晨,农夫再次来到田间。禾苗似乎还是原样。他弯腰俯身,小心翼翼地将一株秧苗向上拔高几分。后退端详,这株苗果然比其他苗高出不少。
这个发现让他欣喜若狂。整整一天,他弯着腰在田里忙碌,将每株秧苗都拔高一截。日落时分,整块田的禾苗都“长高”了。虽然腰酸背痛,但看着自己的“成果”,他满意地笑了。
回到家里,他难得地喝了点酒,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咱家的苗总算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觉得奇怪,第二天跑到田里查看,只见满田秧苗都已枯萎。
各位读者,在您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也曾遇到过这样的“农夫”?或者,您自己也曾忍不住想“拔高”些什么?
这个看似荒唐的故事,在今天的各个领域不断重演。
教育领域,家长们忙着给孩子报各种培优班,让三年级学生学初中知识。职场中,管理者制定不切实际的业绩目标,要求三个月赶上行业龙头。投资市场上,更多人追逐一夜暴富的神话。
为什么明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人们还是忍不住要“拔苗”?
深层原因在于我们对“慢”的恐惧。在这个强调速度的时代,落后似乎意味着失败。殊不知,万物生长都有自己的节奏。
秧苗生长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拔苗的行为,表面上提升了高度,实则断绝了秧苗吸收养分的途径。
现代社会的“拔苗”行为同样如此。跳过必要的积累过程,最终只会导致系统崩溃。
以创业为例,很多初创企业盲目追求扩张速度,忽视产品打磨和组织建设,结果资金链断裂。以教育为例,超前学习的孩子可能在小学阶段成绩突出,但到了需要创新思维的高中阶段后劲不足。
回到故事本身,那位宋国农夫真的愚蠢吗?他可能只是太过焦虑。焦虑收获的季节太远,焦虑邻居的苗比自家高,焦虑付出的努力没有立竿见影的回报。
值得思考的是:在您所处的领域,什么才是真正的“扎根”?如何才能避免被短期指标蒙蔽双眼?
《孟子》记载这个故事,本意是告诫统治者:治理国家要遵循规律,不可急功近利。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或许我们需要学会与“慢”和解。承认成长需要时间,成功需要积累。在等待的过程中,做好施肥、除草这些基础工作,而不是试图人为改变生长的节奏。
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