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明明可以直接说清楚,却偏要拐弯抹角;明明可以开门见山,却非要话里有话。
一句话里藏着另一句话,一个眼神背后有另一个意图,就是不能有话直说。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不能有话直说呢?
今天,咱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有话不直说的人到底都是怎么想的。

1、为什么说话要话里有话?
说话拐弯抹角,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和沟通策略的结合体。那些喜欢绕弯子的人,内心往往有着你不曾察觉的心理活动。
① 害怕被拒绝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直接表达需求,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被拒绝恐惧”,也就是说,害怕被拒绝。
心理学家在长达十多年的脆弱与羞耻感研究中发现,人们对直白表达后可能遭遇的拒绝有着近乎本能的恐惧。
当一个人说:“你周末有什么安排吗?”实际上可能是想问:“你能陪我一起过周末吗?”
但他们不敢直接邀请,因为害怕听到“不”字。
直接表达需求意味着把自己完全暴露在被拒绝的风险中,而对很多人来说,这种风险带来的心理压力是难以承受的。
就像一位来访者曾对我说的:“我宁愿暗示一百次,也不愿直接问一次然后被明确拒绝。至少当我暗示时,我还可以假装那不是真正的请求。”
② 控制与被控制
有些人通过拐弯抹角的交流方式,试图在人际关系中占据优势地位。当你努力解读他们的真实意图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对话的主导权。
比如,伴侣说:“我看到小陈又给她女朋友买了个新包。”表面上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实际上可能在表达:“你为什么不像他那样给我买礼物?”
这样一来,听者不仅需要理解表面信息,还要承担解读隐含信息的责任,说话者从而巧妙地掌握了关系中的心理优势。

而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者也不需要承担“我想让你给我买一个包”的责任和风险。
③ 自我保护的面具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真我”与“假我”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那些习惯性拐弯抹角的人,往往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认知:直接表达真实需求和情感是不安全的。于是他们发展出“假我”来应对人际关系,通过迂回的方式保护内心那个容易受伤的“真我”。
比如,有些人从来不会直接说“我想要”或“我需要”,而是用各种暗示和绕圈子的方式表达。
因为在他们小时候,直接表达需求可能总是被父母忽视或嘲笑,于是学会了用间接的方式获取关注。
2、如何应对拐弯抹角的沟通?
理解了拐弯抹角背后的心理动机,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在对方没有提出明确需求的情况下,不要主动做出承诺。
这是应对拐弯抹角沟通的最重要原则。
当对方没有明确表达需求时,你主动做出的任何承诺都可能陷入一种心理陷阱:
“你不仅需要履行承诺,还要为这个承诺的质量负责,而对方甚至可能根本不承认那是他们的需求。”
比如,同事说:“这个项目好像有点复杂啊。”如果你回应:“别担心,我会帮你搞定大部分工作。”
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跳进了自己挖的坑。
项目做好了,那是同事自己有能力,项目没做好,是你乱指挥。说不定还会被倒打一耙:“我又没让你帮我,你看你给我弄得这么差劲。”
所以,在对方没有明确提出需求的情况下,不要主动做出承诺。可以这么做:
① 温和引导,鼓励直接表达
当觉察到对方在拐弯抹角时,你可以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对方直接表达。
试着说:“我可能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你能直接告诉我你的想法吗?”或者“为了确保我完全明白,你能具体说明你希望我做什么吗?”
直接、明确的表达是健康关系的基础。
引导对方直接表达,不仅有助于当下的沟通,从长远看也能促进关系的健康发展。
② 设立边界,保护自己的精力和情绪
与习惯拐弯抹角的人打交道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
你可以温和但坚定地表示:“我很重视我们的关系,但如果我们能更直接地沟通,我会更好地理解你的需求。”
③ 用同理心理解,但不一定妥协
你可以用你的同理心,理解对方拐弯抹角的背后,可能是恐惧、不安或害怕被拒绝。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满足他们的隐含需求。
如同心理学家所说:“理解的真谛在于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但不一定接受那个观点。”
我们可以理解对方为什么拐弯抹角,同时坚持健康直接的沟通方式。
说话拐弯抹角的人,内心往往住着一个害怕被拒绝、渴望被理解的孩子。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这种沟通方式。
但同时,我们要记住:健康的关系建立在真诚、直接的沟通之上。
下回再遇到那些“话里有话”的人,试着用今天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应对,理解但不纵容,引导但不控制。
保护自己的心理空间,同时鼓励更健康的沟通方式。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