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沃尔玛与OpenAI合作,将在ChatGPT上提供购物功能

沃尔玛牵手OpenAI:你以后买东西,可能就靠聊聊天了。最近,一条新闻悄悄刷屏:沃尔玛和OpenAI达成合作,用户以后可

沃尔玛牵手OpenAI:你以后买东西,可能就靠聊聊天了。

最近,一条新闻悄悄刷屏:

沃尔玛和OpenAI达成合作,用户以后可以直接在ChatGPT里买东西。

听起来好像只是又一个“科技公司+零售巨头”的常规操作,但如果你仔细琢磨,会发现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巨大的变化:

我们买东西的方式,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过去十几年,我们习惯了在电商平台上打几个关键词,比如“电动牙刷”“儿童保温杯”,然后翻几十页商品,看销量、看评价、比价格,最后点“立即购买”。

整个过程看似高效,其实挺累人的。尤其是当你不确定自己到底要什么的时候,比如“送女朋友生日礼物,预算500块以内,她喜欢小众设计”,传统搜索就显得特别笨拙,你得自己猜关键词,还得不断试错。

而ChatGPT这类AI聊天工具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接近人类交流的方式。

你不用再费劲地组织关键词,只需要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说出你的需求:

“我想买一款适合跑步的耳机,防水、续航长,最好还能听歌时自动降噪。”

AI会理解你的意思,然后从合作商家的商品库中找出最匹配的几款,甚至还能解释为什么推荐这款而不是那款。

最关键的是,现在你不用跳转到别的App或网页,直接在聊天界面点个“购买”按钮,就能完成下单、支付、填地址,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这种变化,不是技术炫技,而是实实在在地在解决一个老问题:购物太麻烦了。

沃尔玛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很简单,因为它感受到了压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线下门店依然强势,但在电商领域,它一直面临亚马逊、Shopify、甚至TikTok Shop的激烈竞争。

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主动搜索”,而是希望“被理解”“被推荐”。

社交媒体上一句“这款咖啡机太好用了”,可能比十个广告链接更能促成一次购买。

在这种背景下,谁能更早地把购物变成一种自然、轻松的对话,谁就可能抓住下一代消费者的注意力。

而OpenAI这边,也需要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

虽然ChatGPT用户数庞大,但光靠订阅费很难支撑长期发展。

电商是一个天然的变现场景,每完成一笔交易,平台可以收取少量手续费,既不影响用户体验,又能形成稳定收入。

更重要的是,通过购物对话,AI能积累大量真实、高价值的用户行为数据,比如“用户在犹豫是否买某款锅时,最关心的是材质还是价格”,这些数据反过来又能优化推荐算法,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合作并不是OpenAI第一次试水电商。早在2025年9月底,它就宣布在Etsy和Shopify上推出“即时结账”功能。

用户在ChatGPT里问“适合新手的陶艺工具套装”,系统会直接展示Etsy上的商品,并支持一键购买。

当时就有不少用户反馈,这种体验比在App里反复筛选要省心得多。

而沃尔玛的加入,意义更进一步。

Etsy和Shopify主要是中小商家和手工艺人,商品偏小众;

但沃尔玛卖的是柴米油盐、纸巾洗衣液、婴儿奶粉这些高频刚需品。

这意味着,AI购物不再只是“找礼物”“买爱好用品”的小众场景,而是真正进入了日常生活的核心环节。

想象一下:你早上醒来,跟手机里的ChatGPT说:“家里牛奶快喝完了,帮我看看有没有打折的全脂奶。”

AI立刻调取你常买的品牌、你家附近的沃尔玛库存、当前促销信息,然后问你:

“今天有2升装的A品牌牛奶,原价8.99美元,现在6.99,要下单吗?”

你回一句“要”,半小时后配送员就出发了。

整个过程不需要打开任何App,也不用担心错过优惠——AI替你盯住了。

这种“主动式购物”,正是沃尔玛CEO道格·麦克米伦所说的“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的转变。

过去,电商平台等你来搜;

未来,AI可能提前知道你需要什么。

当然,这一切听起来很美好,但也存在不少现实问题。

首先是隐私。

要实现精准推荐,AI必须了解你的购物习惯、家庭结构、甚至饮食偏好。

这些数据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OpenAI多次强调,购物功能不会用于广告推送,也不会出售用户数据。

但用户真的能完全信任吗?

尤其是在近几年数据泄露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透明的机制。

其次是公平性。

如果AI总是优先推荐某几个品牌,是因为它们真的更好,还是因为它们付了更多“技术服务费”?

虽然OpenAI目前声称不收广告费,但未来一旦引入更多商家,如何保证推荐的中立性,将是一个长期挑战。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被安排”。

有些人享受逛超市、翻货架、偶然发现新品的乐趣。

AI推荐虽然高效,但也可能让购物变得单调,甚至形成“信息茧房”:

你永远只看到AI认为你会喜欢的东西,失去了探索新世界的可能性。

不过,这些担忧并不意味着AI购物走不远。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问题真实存在,才说明这件事值得认真对待。

技术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怎么用。

沃尔玛和OpenAI的合作,至少迈出了重要一步:

把AI从“写作文、编代码”的工具,变成了能帮普通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助手。

更值得玩味的是,沃尔玛并没有把所有希望都押在ChatGPT上。

它自己也在开发一款叫“Sparky”的AI购物助手,集成在自家App里,支持语音、图片、甚至视频输入。

比如你拍一张旧沙发的照片,问“有没有类似风格但更便宜的?”,Sparky就能给你找出来。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很聪明:

既借助OpenAI的通用能力扩大影响力,又保留自己的技术主权和用户数据。

从行业角度看,这场合作可能会带动一波“AI+零售”的新尝试。

其他零售商,比如Target、Costco,甚至国内的京东、盒马,很可能也会加快布局。

未来的购物体验,或许不再是“哪个平台商品多”,而是“哪个AI更懂我”。

回到普通消费者身上,我们其实不用太纠结技术细节。

真正重要的是:

这种变化对你有没有好处?

如果你经常为“买什么”发愁,或者讨厌比价、填地址这些繁琐步骤,那么AI购物确实能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

如果你在意隐私,也可以选择不绑定账户,或者只在必要时使用该功能。

技术终究是工具,用不用、怎么用,主动权还在你自己手里。

最后说一句大实话:AI不会替你赚钱,但可能会帮你少花冤枉钱。

它不会替你做饭,但可能会提醒你酱油快用完了。

它不会改变生活本质,但能让日常琐事变得轻松一点。

而这,或许就是技术最该有的样子:

不喧哗,不夸张,默默地让日子过得更顺一点。

在可预见的几个月里,这项功能将在美国率先上线,初期可能只覆盖部分商品品类,比如家居用品、非生鲜食品等。

山姆会员店的用户还能用它规划一周菜单、自动补货。

至于中国用户能不能用上,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尝试已经在路上。

购物这件事,正在从“找东西”变成“聊需求”。

而你,准备好和AI聊一聊今晚吃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