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至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总会迎来一场"大考验"——梅雨季。
在民间,老话常说“梅雨时节有三怕”,具体指哪三怕呢?2025年已进入梅雨季,又需要注意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一怕:“空梅”进入梅雨季,持续性降雨是常态。不过,有的年份可能异常,出现“空梅”的情况。
空梅,即表示没有降雨,雨量极少。

空梅的发生,主要由于夏季风偏弱或暖湿气流不足导致。
在某些年份中,若遇到“空梅”,那么之后伏天极大可能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民谚说"黄梅无雨半年荒",说的不过如此。
高温干旱,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影响人们的生活。需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防暑降温早准备。
“空梅”后伏天高温易袭,可提前检修空调、风扇,清理滤网;家中常备一些防暑药物;老人小孩避免午后外出,外出时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

第二,农田抢水护苗。
面对可能出现的高温干旱天气,可提前疏通灌溉渠道,利用水库、池塘蓄水,必要时采用“夜灌昼排”方式,减少白天高温蒸发损失。
水稻田可保持3-5厘米浅水层,棉花地采用滴灌技术精准补水,避免大水漫灌浪费。

第三,防火意识不松懈
高温干燥易引发火灾,定期检查家中电线是否老化,不私拉乱接;阳台、楼道不堆放易燃杂物;电动车避免在楼道内充电,充电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怕:"超长梅"梅雨期一般为30天左右,但有的年份直到八月才“出梅”,梅雨期大大延长,出现"超长梅"的现象。

梅雨季时间长,若降水频发,持续时间长,雨量大,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所以,梅雨季怕"超长梅"。
针对于此,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如: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暴雨洪涝预警发布时,及时关闭门窗,将电器插座移至高处。
出行避开低洼地带,远离广告牌、电线杆。

驾车时遇积水路段,遵循“一看、二探、三通过”原则等。
三怕:霉变在民间,梅雨也称为"霉雨"。
梅雨季的“霉”字,道尽了江南人的无奈。这一时期高温高湿的环境,导致器物易发霉。此时,墙面、衣物、食物等,都极易产生霉菌。

今年的入梅时间在6月6日,从目前的天气来看,南方不少地方有持续性降雨过程,需要谨防霉变。比如过冬的衣物,被褥等,可以密封打包收好;平时穿的衣服,及时晾干、烘干;书柜里的书籍,遇到晴天,适时拿到太阳底下暴晒。

除了衣物、书籍,这些细节也需警惕:
1. 厨房防霉
* 调料瓶密封盖紧,开封后的干货(如木耳、香菇)分装进密封罐,放冰箱冷藏。
* 洗碗海绵、抹布用后拧干,悬挂通风处。碗筷定期消毒,可用沸水煮杀灭菌。
* 垃圾桶每日清理,避免果皮菜叶堆积生菌。

2.卫生间除湿
* 淋浴后开排气扇,用刮水器快速擦干瓷砖墙面,避免水汽残留。
* 定期打扫清洁卫生间,抑制细菌滋生;地漏及时疏通堵塞物,防止发霉发臭。
* 3.绿植防霉
* 减少浇水频率,托盘积水及时倒掉;多肉等耐旱植物可暂停施肥,避免烂根。

总言之,梅雨,这个被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江南意象,实则是长江流域每年夏季的一场“气候大考验”。古人以“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描绘其诗意,却也深知其背后的风险和危机。民间所谓“梅雨时节有三怕”的说法,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是长期以来,老百姓的生存智慧总结。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