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南大街尽头,青砖灰瓦的城隍庙山门静立街角。门楣上“城隍庙”三字笔力遒劲,檐角铜铃随穿堂风轻吟,惊起几羽麻雀掠过斑驳的照壁——这里是平遥城隍庙,与古城同岁的“阴司衙门”,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城隍庙建筑群之一。
“城隍庙不是‘鬼庙’,是老辈人心中的‘监督所’。”72岁的平遥老居民王贵生摸着山门石狮说,“过去县太爷断案前要先拜城隍,求他‘明察秋毫’;百姓受了委屈,也来这儿烧香喊冤。你看这庙里的塑像,比县衙的大老爷还威严!”
近日,记者探访平遥城隍庙,结合文保专家解读、民俗学者访谈及游客体验,为您呈现这座“龟城守护者”的独特魅力,并奉上深度游玩指南。
导语:为何平遥城隍庙是“中国城隍信仰的活标本”?平遥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与古城墙、县衙同期规划建设,占地7300余平方米,是国内少有的“三庙合一”(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建筑群。其独特价值在于:
人神共治的缩影:城隍作为“城市保护神”,既司掌风雨、护佑城池,又被赋予“监督官吏、裁判善恶”的职能,折射出中国传统“阴阳共治”的治理智慧;
明清建筑的博物馆:从山门到寝宫,沿中轴线分布戏楼、钟鼓楼、献殿、正殿、寝宫,辅以财神庙、灶君庙,建筑形制严格遵循“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礼制;
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每年农历五月十一城隍诞辰、十月初一寒衣节,庙内仍保留“城隍出巡”“送寒衣”等传统仪式,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7年,平遥城隍庙随古城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21年,“平遥城隍信仰与明清社会治理”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这座“龟城脚下的神庙”,正以建筑为骨、民俗为魂,讲述着中国人对“善”与“治”的千年思考。

平遥城隍庙以“三进院落”为核心,辅以东西跨院,记者梳理五大“必探宝藏”,带您沉浸式感受“阴司衙门”的威严与烟火:
亮点1:山门与照壁——“阴阳分界”的第一重仪式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门额“城隍庙”为清乾隆年间平遥知县蔡亮茂题写。门前照壁以琉璃瓦镶边,中心嵌“麒麟送子”砖雕——看似吉祥,实则暗含深意:“麒麟”是城隍的坐骑,“送子”寓意“护佑城池子孙绵延”。
“跨过山门,就算进了‘阴司界’。”平遥县文物所研究员李建明说,“古人认为,城隍庙是阴阳交汇处,山门是‘阳间’与‘神界’的分界线,所以照壁要镇宅、山门要威严。”
亮点2:戏楼与钟鼓楼——“以戏通神”的民间智慧山门内正对面是戏楼,坐南朝北,与正殿遥遥相对。戏楼为二层楼阁,下层通街,上层演戏,梁架以斗拱承托,檐角悬挂“遏云”“绕梁”木匾。“过去每逢城隍诞辰、清明祭祀,这里必唱晋剧。”78岁的老艺人张守仁回忆,“戏文多是《铡美案》《清风亭》,演的是人间善恶,敬的是城隍明察。”
戏楼两侧是钟鼓楼,晨钟暮鼓,既报时,也“警醒世人”。楼内古钟铸于明万历年间,钟身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敲击时余音回荡,似在与城隍“对话”。
亮点3:献殿与正殿——“城隍审案”的庄严现场献殿为卷棚顶,是祭祀时摆放供品的场所;其后正殿为城隍寝殿,供奉城隍老爷。殿内塑像最具看头:
城隍像:头戴王帽,身着蟒袍,左手抚膝,右手持笏,目光如炬,似在审视众生;
判官与小鬼:两侧侍立判官(执生死簿)、牛头马面(押解恶鬼),神态生动,连判官笔尖的墨痕都清晰可见;
二十四孝图:殿内墙壁绘制“二十四孝”壁画,讲述“孝感动天”的故事——城隍不仅管善恶,更重教化。
“这些塑像不是‘凶神恶煞’,是‘善的守护者’。”李建明解释,“城隍信仰的核心是‘劝善’,你看判官的表情不是狰狞,是严肃;小鬼也不是恐怖,是尽职。”
亮点4:财神庙与灶君庙——“烟火气”的信仰延伸城隍庙东跨院为财神庙,供奉赵公明、关公;西跨院为灶君庙,供奉灶王爷。两庙虽小,却体现“城隍信仰”与“世俗生活”的紧密联结:
财神庙香火最旺,商人来此祈愿“生意兴隆”,百姓来此求“家宅富足”;
灶君庙贴满“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红笺,腊月二十三“祭灶”时,主妇们会来此送灶糖,求灶王爷“美言几句”。
“财神、灶君本是家神,却纳入城隍庙体系。”民俗学者王芳分析,“这说明平遥人认为,‘小家安康’与‘城池太平’息息相关,城隍是‘大家长’,统筹着人间烟火。”
亮点5:庙会与民俗——“活着”的信仰传承每年农历五月十一城隍诞辰,庙内举办“城隍出巡”仪式:
前导仪仗队举“肃静”“回避”牌,鸣锣开道;
八抬大轿载城隍木雕像巡游古城,百姓沿途设香案、放鞭炮;
表演队伍穿插舞龙、舞狮、高跷,重现“万人空巷拜城隍”的盛景。
“去年庙会来了8万游客,有年轻人穿汉服跟巡游,也有老人带着孙辈学‘接福’。”庙会组织者、平遥非遗传承人刘红梅说,“现在的城隍庙会,既是仪式,也是乡愁。”

平遥城隍庙不仅是“景点”,更是“民俗课堂”。景区围绕“信仰文化”“建筑艺术”“市井生活”设计了互动项目,让历史可感可触:
体验1:“小城隍”民俗营(付费,198元/儿童)每周六上午开放,小朋友穿小皂隶服,学习“持香礼”“叩拜礼”,参与“写善愿卡”(将心愿写在红笺贴于善愿墙)。“我家娃写‘希望爷爷奶奶健康’,还说要像城隍一样‘保护家人’。”平遥家长李女士说。
体验2:“城隍断案”情景剧(付费,168元/人)穿明代官服,扮演“城隍判官”,根据古代案例(如“邻里有争”“孝道纠纷”)模拟断案,由非遗传承人点评“善恶标准”。“我判了个‘不孝子’,才明白城隍不仅是‘神’,更是‘道德标杆’。”太原游客陈先生感慨。
体验3:“古建彩绘”手作工坊(付费,128元/人)邀请古建彩绘师指导,用矿物颜料临摹献殿梁枋上的“旋子彩画”,完成后装裱带走。“老师讲了‘青绿彩画’的寓意,我画的莲花,现在挂家里当装饰。”北京游客林小姐说。
第三幕:实用攻略——高效打卡与周边联动开放信息时间:全年开放,8:00-18:00(庙会期间延长至20:00);
门票:包含在平遥古城通票内(125元/人,3日内有效);
导览:入口处有电子导览屏,可扫码听“建筑艺术”“民俗故事”语音讲解;每日10:00/15:00提供免费人工讲解(限20人/场)。
交通指南自驾:平遥古城南门停车场→步行5分钟即达(停车场收费10元/天);
公共交通:平遥古城内乘电瓶车至“城隍庙站”(2元/人,5分钟);
步行:从古城南大街(明清街)北行800米,过市楼即到。
游玩建议最佳路线:山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正殿(看城隍塑像)→财神庙(祈福)→灶君庙(写灶王笺)→寝宫(了解城隍“起居”);
必带物品:身份证(验票)、舒适的鞋(石板路多)、笔记本(记录民俗知识);
联动玩法:可与平遥县衙(“阳间衙门”,500米步行)、日升昌票号(“汇通天下”,800米步行)串联,形成“阴阳共治”主题游;若时间充裕,可加游城墙(俯瞰古城全貌,1公里骑行),感受“龟城”布局与城隍信仰的空间呼应。

离开时,夕阳为城隍庙镀上暖金。王贵生老人坐在山门前石凳上,给孙子讲“城隍救旱”的故事;庙内传来戏班的排练声,“劝善歌”随风飘向古城——那旋律里,有对善的坚守,有对美的向往,更有中国人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家国情怀”。
平遥城隍庙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它不是远离人间的“神界衙门”,而是嵌入古城肌理的“精神灯塔”:塑像里的劝善、戏文中的教化、庙会上的烟火,都在诉说:所谓“信仰”,不在高不可攀的神龛,而在对生活的敬畏、对他人的善意、对规则的遵守。
这个周末,不妨来平遥城隍庙吧!
摸一摸山门的石狮,听一段“城隍断案”,
写一张善愿红笺,尝一口灶王的糖瓜,
你会懂得:
最动人的传承,
不在典籍的字里行间,
在古建的飞檐下,
在庙会的喧闹中,
在我们与先人的精神共鸣里。
(文中图片由平遥古城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