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51年,麦克阿瑟扬言向中国扔26颗原子弹!没多久,就被白宫撤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在志愿军的反击下节节败退,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气急败坏,竟向美国政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在志愿军的反击下节节败退,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气急败坏,竟向美国政府提议:“用26颗原子弹轰炸中国!”

这一疯狂计划若实施,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没过多久,这位二战名将就被美国总统杜鲁门直接撤职,灰溜溜地回了国。

麦克阿瑟为何敢如此嚣张?白宫又为何迅速将他解职?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参战,连续发动三次战役,将美军从鸭绿江边一路打回三八线。麦克阿瑟原本夸口“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结果被打得狼狈不堪。

面对战场失利,这位五星将军不仅不反思战术问题,输红眼的他,反而开始考虑极端手段——核武器。

1951年他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东北和沿海城市实施核打击。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放射性污染带”,阻止志愿军南下。扶持台湾国民党军队反攻,配合美军行动。

他甚至公开叫嚣:“如果华盛顿不批准我的计划,那就等着在亚洲输掉整场战争!”

麦克阿瑟的疯狂提议震惊了美国政府,但杜鲁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一致否决了他的计划。原因很简单:

1. 苏联的核威慑——美国不想引发世界大战

当时苏联已经拥有原子弹(1949年试爆成功),如果美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斯大林绝不会坐视不管。一旦苏联介入,朝鲜战争可能演变成美苏核大战,这是美国无法承受的后果。

2. 国际舆论压力——美国不想成为“人类公敌”

二战刚结束不久,全球对核武器的恐惧达到顶峰。如果美国对平民城市投掷原子弹,必然遭到全世界谴责,甚至可能让盟友倒向苏联。

3. 军事效果有限——原子弹解决不了地面战争

朝鲜战场地形复杂,志愿军分散作战,核轰炸难以彻底摧毁其战斗力,反而可能激起更顽强的抵抗。美国军方评估后认为,核武器无法赢得战争,只会让局势更加恶化。

麦克阿瑟不仅坚持核打击计划,还多次公开违抗总统命令,甚至私自联络台湾蒋介石,试图扩大战争。杜鲁门终于忍无可忍,于1951年4月11日突然宣布解除他的职务,由李奇微接任。

这一决定震惊全美,麦克阿瑟的支持者大骂杜鲁门“软弱”,但历史证明,撤掉麦克阿瑟是正确的选择。避免了核战争风险,防止冲突升级为全球大战。稳住了盟友关系,英法等国均反对扩大战争。为停战谈判铺路,最终促成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

麦克阿瑟的“原子弹计划”暴露了他的傲慢与短视,而杜鲁门的果断撤职,则体现了美国政府在冷战时期的战略克制。核武器不是游戏,一旦使用,后果无人能承担。

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战争不是靠疯狂手段就能赢的,真正的战略家必须权衡利弊,而不是像麦克阿瑟那样,输急了就想着“掀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