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国「刘备建蜀汉」:为啥要选成都当都城?

大家可能不知道,刘备当初建蜀汉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把都城定在成都。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他在白帝城称帝,之后先是在公

大家可能不知道,刘备当初建蜀汉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把都城定在成都。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他在白帝城称帝,之后先是在公安城待了一阵,后来又迁到了成都,这前前后后折腾了快 5 年。要知道当时益州有不少大城市,比如汉中、重庆(那会儿叫江州),为啥刘备最后偏偏选中了成都?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看看成都到底藏着多少 “建都密码”。

1. 地理 buff 拉满:成都平原是天然的 “安全屋”

首先得说,成都的地理条件简直是为割据政权量身定做的。咱们先看地图,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周围一圈全是 mountains—— 北边是秦岭,东边是大巴山,南边是云贵高原,西边是青藏高原。这地形啥概念?相当于给成都围了一圈 “天然城墙”,敌人想打进来可不容易。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写过,诸葛亮跟刘备聊《隆中对》时就说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这里的 “险塞” 指的就是成都周围的山川。你想想,曹魏要是从北边来,得先翻过秦岭,那山路难走不说,粮草运输还容易被截断;东吴从东边来,得穿三峡,水流湍急,大部队行军特别费劲。后来诸葛亮北伐为啥总受粮草限制?其实反过来想,这也说明别人打进来同样难,成都的地理优势就是 “易守难攻”。

而且成都平原不是那种贫瘠的山区,这里有个大杀器 —— 都江堰。自从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成都平原就没缺过水,年年丰收,号称 “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里记载,当时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这意味着啥?意味着刘备在成都能囤足够的粮食养军队、供朝廷。你可别小看粮食,三国时期打仗,很多时候拼的就是粮草,曹操跟袁绍打官渡之战,不就是靠烧了袁绍的粮草才赢的嘛。

还有个冷知识,2000 年成都商业街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船棺葬遗址,里面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和玉器,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成都就是蜀地的中心城市,城市基础特别好。刘备拿下成都后,不用从零开始建都城,直接就能用现成的城池、宫殿,省了不少事儿。

2. 经济王牌:蜀锦和盐铁,撑起蜀汉的 “钱袋子”

光有粮食还不够,都城得有经济支柱,能赚钱养国家,成都在这方面可是有两张 “王牌”—— 蜀锦和盐铁。

先说说蜀锦,这玩意儿在三国时期简直是 “硬通货”。你可能想不到,蜀锦不仅是穿的布料,还能当钱用,甚至能换粮食、换武器。《后汉书・公孙述传》里就说,成都的蜀锦 “攒绮绣,器甲珍玩,充牣后宫”,可见当时蜀锦有多值钱。刘备定都成都后,专门设了个 “锦官” 来管蜀锦生产,还在成都修了 “锦官城”,现在成都的 “锦里”,其实就是当年蜀锦交易的地方。

考古发现也能证明蜀锦的厉害,新疆尼雅遗址(当年的精绝国)就出土过三国时期的蜀锦,上面还绣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的字样。这说明啥?成都的蜀锦当时能卖到西域去,是蜀汉重要的外贸收入来源。据说诸葛亮后来北伐,不少军费都是靠卖蜀锦凑的,他自己都说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话足以见得蜀锦对蜀汉经济的重要性。

除了蜀锦,成都附近的盐铁资源也很丰富。当时成都南边的临邛(现在的邛崃)有盐井和铁矿,《华阳国志》里说临邛的盐井 “深六十余丈”,能煮出大量的盐;铁矿则能打造武器和农具。盐在古代是 “战略物资”,老百姓每天都要吃,官府控制了盐,既能保证民生,又能收税;铁能造兵器,比如环首刀、弩机,这对蜀汉军队来说太重要了。刘备拿下成都后,立马控制了临邛的盐铁产业,相当于握住了蜀汉的 “经济命脉”。

3. 政治根基:成都有现成的 “统治班底”

刘备建蜀汉,不是凭空建的,得靠当地人支持,而成都当时已经有了现成的 “统治班底”,这也是他选成都的重要原因。

在刘备之前,刘焉、刘璋父子已经在成都经营了二十多年,他们把益州的世家大族都拉拢得差不多了,比如吴家、马家、李家这些本地豪强,都在成都有势力。刘备拿下成都后,如果另选都城,比如迁到汉中,那这些本地士族肯定不愿意 —— 他们的田产、商铺都在成都,迁走损失太大了。

《三国志・先主传》里记载,刘备拿下成都后,“置官属,领益州牧”,当时他重用的法正、李严、黄权等人,要么是益州本地士族,要么是在成都待了很久的官员。这些人熟悉成都的情况,能帮刘备快速稳定局势。比如法正就给刘备提建议,让他 “厚待士民,存恤百姓”,刘备听了之后,成都的老百姓很快就接受了他的统治。

还有一点,成都当时是益州的文化中心,有很多儒生和学者。刘备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也知道 “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文化人能帮他宣传教化,稳定人心。成都的文翁石室(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前身)是西汉时期建的,是中国最早的官办学校之一,刘备定都成都后,继续支持文翁石室的办学,培养人才,这也让他在文化界获得了不少支持。

4. 军事布局:成都能当 “大后方”,还能辐射周边

从军事角度看,成都的位置也特别合适。它不像汉中那样处在前线,不用担心被曹魏直接攻击,能当蜀汉的 “大后方”,安心搞生产、养军队。同时,成都又能辐射周边的军事重镇,比如北边的汉中、东边的江州(重庆)、南边的南中(现在的云南、贵州一带)。

诸葛亮后来北伐,每次都是从汉中出兵,而成都就是他的 “补给站”—— 粮食、武器、兵员都是从成都运到汉中的。如果当时刘备把都城定在汉中,那汉中既是前线又是都城,一旦曹魏来攻,都城直接面临危险,太不安全了。而成都在后方,就算汉中打仗,成都也能稳如泰山,保证后勤供应。

还有南中地区,刘备称帝后,南中有些部落叛乱,诸葛亮后来南征,也是从成都出发的。成都到南中的交通很方便,走岷江航道就能直达,粮草运输很便捷。如果都城不在成都,南征的难度会大很多。

成都的 “选择”,影响了千年后的城市格局

其实刘备选成都当都城,不仅影响了三国时期的局势,还奠定了成都后来的城市地位。直到今天,成都还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这跟当年刘备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现在的成都,依然保留着很多跟三国相关的遗迹,比如武侯祠、锦里、刘备墓(惠陵),这些地方每年都吸引很多游客。而且成都的蜀锦、川菜(三国时期成都就有了很多烹饪技巧)这些文化遗产,也都是从刘备建蜀汉时期慢慢发展来的。

还有都江堰,当年刘备靠它获得了粮食,现在它依然在灌溉成都平原,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刘备选成都当都城,不仅是看中了它当时的优势,还为成都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最后跟大家聊个有意思的话题:如果当年刘备没选成都,而是把都城定在汉中或者江州,你觉得蜀汉的命运会改变吗?汉中靠近前线,可能会让蜀汉更有进攻性,但也更危险;江州(重庆)靠江,交通方便,但地形不如成都平坦,粮食产量也没成都高。你觉得哪种选择更好?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呗!要是喜欢三国这段历史,也可以关注我,以后咱们再扒一扒三国里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