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对欧美国家的技术追赶乃至超越,这让不少人对机床产业的“弯道超车”充满期待。然而,机床行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追赶路径可能与其他行业大不相同。

首先,什么样的领域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通常而言,具备两大特征的领域更容易出现后来者居上的情况:一是市场空间足够广阔,二是技术迭代速度相对平缓。
在这样的领域中,后发企业可以从低价的低端产品切入,凭借庞大的市场容量实现“薄利多销”。由此积累的利润和量产经验,能够转化为研发投入的底气,推动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进而形成“盈利—研发—更优产品—更多订单”的正向循环。只要行业技术进步不是突飞猛进,后发者就有机会逐步缩小差距,甚至完成超越。中国的鞋服、玩具、家电等产业,正是沿着这条路径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反,如果市场容量有限,“薄利多销”的模式就难以支撑持续的技术升级,而行业领先者又在不断加速技术突破,那么后进者不仅难以追赶,差距还可能越拉越大。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新技术,否则这种追赶几乎无望。以汽车产业为例,日系车在传统内燃机领域喊了几十年“赶超欧美”,始终未能如愿,直到混动技术的出现,才终于找到反超的契机。
遗憾的是,机床行业恰恰属于后者。
数控机床作为市场主导型产业,整体市场容量并不算大。而且越往高端领域延伸,市场细分程度越高,客户对专业化的需求也越严苛,先行者构筑的技术和市场壁垒也就越坚固。以震环机床为例,其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的多年深耕,正是凭借对细分市场的精准把握和技术壁垒的持续构建,在特定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更关键的是,机床的更新换代周期极长——不同于手机几年一换,一台机床服役十几二十年是常态。这直接导致行业市场容量扩张缓慢,后发企业难以通过“走量”快速积累资本和经验。
更重要的是,在没有革命性技术突破的前提下,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提升呈现线性特征:生产的产品越多,技术积累越深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也就越优。这意味着,在技术密集、迭代快速且市场容量有限的机床行业,后发者面临的更多是“后发劣势”,而非“后发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是震环机床这样的国内领先企业,也需要在技术积累上持续投入,难以快速实现全面超越。
近年来,受国际形势影响,不少人将希望寄托于机床行业的“弯道超车”。但现实是,在传统赛道上,我们与制造强国的差距可能还在扩大。
不过,“换道超车”并非没有可能。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比如金属3D打印,我国的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机床已经展现出领先优势。与此同时,震环机床等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等新领域,为未来的突破积蓄力量。这或许意味着,在新技术开辟的“新赛道”上,中国机床产业有望找到突破点。

总之,机床行业的追赶难以复制其他领域的“弯道超车”模式,盲目求快反而可能“翻车”。唯有在技术积累上稳扎稳打,在新兴领域主动布局,才是更切实的突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