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4岁少女被围殴4小时,施暴者狂言:“20分钟就出来!”

大家好,我是老维~水泥地上,14岁的赖某某蜷缩着身体,三个同龄人轮番上前掌掴、踢踹,甚至抄起废弃水管猛击她的膝盖和头部。

大家好,我是老维~

水泥地上,14岁的赖某某蜷缩着身体,三个同龄人轮番上前掌掴、踢踹,甚至抄起废弃水管猛击她的膝盖和头部。施暴者叫嚣着:“不要打太凶了,不然她爸爸看到会报警的!”另一个声音冷笑着回应:“又不是没进去过!20分钟就出来了。”这段在江油市废弃楼房内持续4小时的暴行视频,让全网心颤。而警方通报中“治安处罚”“专门学校矫治”的处理结果,却让无数人攥紧了拳头——暴行与惩戒间的巨大落差,像一道血淋淋的伤口,再次撕开了校园霸凌屡禁不止的真相。

一、纵容的温床:当家庭关上教育的门

施暴者的嚣张,往往从家庭教育的坍塌开始。江油事件中15岁的刘某甲劣迹斑斑:邻居反映其父常年务工,母亲沉迷牌桌,对她抢夺低年级零花钱的行为视若无睹。而那句“我家娃还小,她懂啥?”的护短金句,更是许多霸凌者家长的缩影:

溺爱型家长将暴力美化为“打闹”,山东一名14岁女生因“别人眼神不对”就指使打人,奶奶却反驳:“别吓坏我的宝贝”;

暴力型家庭则直接示范“拳头逻辑”,湖南一施暴男孩的父亲在家殴打妻子,孩子脱口而出:“打了你又怎样?赔点钱就是!”

教育部的数据触目惊心:68%的霸凌者来自“管教真空”家庭。当第一任老师放弃执教,孩子便握紧了作恶的通行证。

二、沉默的帮凶:学校为何总在“捂盖子”

霸凌视频发酵后,有学生揭露:刘某甲在校欺负同学时,老师只轻飘飘一句“别打闹了事”。这种纵容绝非偶然:

考核压力下,学校将“零霸凌”视为负担,重点中学班主任坦言:“上报事件,评优就彻底没戏”;

调解变胁迫,陕西一学生被打成脑震荡,校方竟逼家长签“不追究保证书”,否则“两边记过”。

教育部督导报告揭露:39%的校园霸凌遭校方瞒报。当守护者沉迷于粉饰太平,暴力便从教室蔓延到废弃楼房,从推搡升级为水管抽打。

三、失效的盾牌:法律为何护不住最弱的人

“20分钟就出来”的狂言,直指最痛处——法律刚性在未成年标签前不断退让。而更残酷的是,霸凌的拳头总精准砸向最无力反抗的群体:

赖某某母亲聋哑、父亲残疾,施暴者吃准其家庭维权艰难;

河北邯郸被埋尸的初中生、湖南挨33记耳光的留守女孩,背后都是破碎的家庭支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研显示:单亲、留守、低收入家庭孩子遭霸凌比例最高。当法律惩戒停留在“矫治教育”,当受害者因“怕闹大更受欺”而沉默,弱势的孩子便成了暴力的最佳猎物。

四、权力的暗影:霸凌是社会分层的校园预演

教育社会学揭开了更残酷的本质:霸凌是权力不平等的日常展演。

富裕学生用“名牌羞辱”碾压普通家庭孩子,复制社会阶级逻辑;

体格强健者欺压瘦小者,方言浓重者被主流群体排斥,校园成了社会歧视的微缩剧场。

当学校以成绩划分“优劣”,当竞争文化取代共生教育,暴力便成为扭曲的权力确认仪式。

破局之路:让零容忍从口号走向系统

根治霸凌需刺破“事后惩戒”的惰性,织就一张真正的防护网:

家庭追责河北推行“监护人强制学习令”:问题学生家长必修20节家教课,缺课影响征信,当地霸凌率骤降23%;

学校亮剑上海某区新规:瞒报霸凌事件,校长先停职!同时为上报教师兜底;

法律淬火2026年新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允许对14-16岁严重违法者拘留,让“未成年”不再是免责金牌;

社会联防社区建立困境儿童档案,网络平台清理暴力内容,让每个孩子背后都有守护的眼睛。

江油废弃楼房里那句“20分钟就出来”,是施暴者对规则的蔑视,更是对社会良知的挑衅。当家庭放弃管教、学校选择沉默、法律高举轻放,霸凌的毒苗便会在缝隙中疯长。

根治之道,不在于愤怒的浪潮,而在于让每个纵容者付出代价,让每双求助的手都被握紧——毕竟,我们如何对待最脆弱的孩子,将决定这个社会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注: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一定点一下右下角的小心心,这样平台会推荐让更多人看到。对我们的内容如有见解、思考和意见,欢迎留言告诉我们,不吐不快。

点关注,跟老维交个朋友↓↓↓

评论列表

跑路人
跑路人 2
2025-08-08 18:50
应该降低到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