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时会有4个提示,别等到肠癌了才反应过来

很多人谈“癌”色变,却不知道绝大多数的肠癌,都是从一颗小小的“息肉”演变而来的。如果能在它还是颗“小种子”的时候就发现并

很多人谈“癌”色变,却不知道绝大多数的肠癌,都是从一颗小小的“息肉”演变而来的。如果能在它还是颗“小种子”的时候就发现并摘除,就能把肠癌的风险大大降低。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肠道长了息肉,上厕所时会发出的4个提示,千万别等小问题拖成大麻烦才后悔!

肠道息肉,如何变成肠癌?

肠道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长出来的一块“多余的肉”。大部分息肉一开始都是良性的,不痛不痒,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但问题在于,有些类型的息肉(比如腺瘤性息肉)有恶变的潜质。它们就像埋在肠道里的“定时炸弹”,在慢性炎症、不良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的刺激下,可能会在5-15年的时间里,一步步从良性息肉发展成原位癌,再到浸润癌。

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也给了我们足够的预警时间。而上厕所时的种种异常,就是身体拉响的第一声警报。

上厕所时,请留意的4个“求救信号”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排便习惯出现了下面这些变化,并且持续两周以上都不见好转,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信号一:排便习惯突然改变

这是肠道息肉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信号。你可能之前排便一直很规律,但最近突然:

① 毫无缘由地腹泻或便秘。

② 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让人摸不着头脑。

③ 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总有想上厕所的感觉。

这是因为息肉在肠道里是个“异物”,它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如果息肉比较大,还可能堵塞肠道,引起便秘。

信号二:便血或大便呈黑色

很多人看到便血,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是痔疮”。的确,十人九痔,痔疮出血很常见。但肠道息肉或肠癌引起的出血,和痔疮是有区别的,大家一定要学会分辨:

① 痔疮出血:通常是鲜红色的血,不与大便混合,大多是便后滴血或手纸上有血。

② 息肉/肠癌出血:血的颜色多为暗红色或果酱色,而且是与大便混合在一起的,有时还会伴有黏液。如果出血点位置较高,大便甚至可能因为血液被氧化而呈现黑色(柏油样便)。

信号三:大便形状变细或出现凹槽

正常的便便是圆柱形的“香蕉便”。如果肠道里长了息肉,尤其是在靠近肛门的直肠部位,它就会像个障碍物一样占据肠道的空间。

当粪便通过这个“狭窄”的区域时,就会被挤压变形,导致排出的大便变细,甚至像铅笔一样,或者便便的一侧有明显的凹槽、压痕。这可是肠道给你画的“重点”,一定要注意!

信号四:排便不尽感或腹部隐痛

长在直肠的息肉会持续刺激肠壁,给大脑传递“这里有便便”的错误信号,导致你总觉得想拉又拉不出来,或者拉完了还觉得没拉干净,也就是医学上说的“里急后重感”。

此外,随着息肉的增大,还可能引起腹部不适、隐痛或胀气。

别再拖了!出现信号怎么办?

为什么很多人直到确诊肠癌才追悔莫及?就是因为他们总觉得“问题不大”,把便血当痔疮,把腹泻当成吃坏肚子,总想着“再观察看看”。这种拖延,恰恰给了息肉恶变的时间和机会。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

1.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个信号,并且持续超过两周,不要犹豫,立刻去看消化内科医生。

2. 定期筛查:肠镜是发现肠道息肉和早期肠癌的“金标准”。它能让医生直观地看到整个肠道内部的情况,发现可疑病变还能直接取样活检,甚至切除小息肉。

建议以下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做肠镜检查:

① 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

② 有肠癌或肠息肉家族史的人。

③ 有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的人。

④ 本身有慢性肠炎或炎症性肠病的人。

从今天起,多关注一下身体发出的每一个细微信号,尤其是上厕所时的变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

参考资料:

[1] Wong M C, et al. Glob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olorectal cancer[J].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 6(5): 377-388.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警示:便血、腹痛、排便异常需警惕[J].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