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转化医学是打通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诊疗实践的关键纽带。第五届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年会暨2025年转化医学国际论坛(ICTM2025)的举办,为全球转化医学领域从业者搭建了交流协作、共探前沿的优质平台。为捕捉会议核心洞见,《国际肝病》特别对话大会执行主席、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陆荫英教授。陆荫英教授围绕转化医学领域的关键议题分享了深度观点,并结合自身在肝癌领域的临床与研究经验,进一步探讨了转化医学在加速科研成果落地、优化治疗策略中的关键作用。
《国际肝病》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席,在您看来,与往届会议相比,本届会议在议题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有哪些重点突破和亮点内容?
陆荫英教授:本次会议是第十届NIH华人科学家年会与第五届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年会的联合会议,核心主题始终围绕“转化创新”,这一主题也贯穿了过去十届会议,是本学术会议的标志性定位。
从会议初衷来看,我们始终希望将创新研究与临床实践、产业发展及进出口环节深度融合,形成完整闭环,助力我国新药、新型治疗方法及先进医疗技术快速实现转化,并推动其走向国际化,这是我们从会议创办至今始终坚持的目标。
受客观因素影响,2020年以来的几年间,我们暂未举办国际化论坛;而本届会议的重要突破之一,就是恢复了国际论坛的设置。我们邀请到来自全球近1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转化科学家及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推进医药领域的国际化转化、创新与合作展开深入交流,这也是本届会议在内容安排上的重要调整。
本次大会有两大核心亮点:第一个亮点是,在延续“多学科融合、以转化创新为核心”的学术定位基础上,我们特别邀请了商务部医保商会的政府层面专家,以及在我国药物海外出口领域具有特色的企业代表,与国外临床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医药如何更好地走出国门。在闭门会议环节,东盟部分国家明确表达了对我国性价比高的创新药及集采药品的浓厚兴趣,希望这类药物能惠及当地民众。这一环节不仅促成了政府、专家、企业三方的高效对接,更搭建了稳定的信息互通渠道,为后续药物落地海外、惠及全球患者奠定了良好基础,参会者普遍反馈讨论热烈、收获显著。
第二个亮点是,依托当前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旗下,众多临床专家牵头的专科联盟,我们正式推出了“转化医学临床研究协作平台”。该平台旨在将顶级研究型医院与基层医联体、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垂直连接,实现临床研究信息的高效传递与资源整合。无论是新药研发还是上市后研究,相关信息都能第一时间触达基层医院,从而提升整体临床研究效率。同时,平台还将帮助基层医生提升临床研究能力,推动全国临床研究网络的标准化建设,惠及更多企业与患者。
总体而言,本届会议截至目前成效显著,整体反响良好。
《国际肝病》
在本次大会上有独具特色的基础研究成果发表,结合您刚刚谈到的转化医学相关内容,同时作为学科带头人以及科室主任,您认为本次会议在推动“实验室到临床”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陆荫英教授:如何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并解答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核心要素是高效的学术交流。临床医生提出实际诊疗中遇到的问题,基础科学家则聚焦这些问题的机制研究并探寻解决方案,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常态化、持续性的深度沟通。我们的转化医学大会,正是为基础科学家与临床医生搭建了这样一个高效的交流沟通桥梁。
与以往多数会议不同,本届大会在论坛设置上有个显著特点:每个论坛都同步汇聚了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科学家、转化研究专家以及临床权威专家,让各方在同一平台上开展深度、全面的立体化交流。
这种模式已取得了切实成效。以我所在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溶瘤病毒为例,初期清华大学团队设计了多种病毒结构,我们从临床应用角度提出建议,明确哪种结构更易实现产业化转化;随后双方共同开展动物实验,推进临床研究,后续我们还会联合设计临床研究方案及联合治疗方案。这种全程协作的模式,既有助于加快产品落地进程,也能更精准地匹配适宜的患者人群,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化价值,这正是转化医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国际肝病》
在肝癌治疗中,中医药与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联合应用具有哪些潜在的协同价值?目前您在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中有哪些具体探索?
陆荫英教授:在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肝癌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前期病例和实践经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临床数据支持。结合临床实践,我认为二者的协作可聚焦以下核心方向,其效果评估也围绕这些方向展开。
第一是协同增效。肿瘤,特别是肝胆肿瘤,本质上是一种与全身免疫微环境相关的全身性疾病。当前,靶向药针对特定靶点起效,免疫治疗调控免疫应答,而中医药在整体调节机体状态、改善免疫微环境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无论是单方、复方还是中药制剂,都能通过辨证施治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调节免疫状态、提升体能。目前我们正推进多项临床研究,针对患者不同证型匹配对应的调理类中药,再联合靶向免疫治疗,通过疗效指标监测验证协同增效的实际价值。
第二是减轻靶免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已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方案。例如,针对靶向或免疫药物引起的蛋白尿,西医处理较为困难,而我们通过固定组方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尿蛋白水平,保障了后续治疗的连续性。此外,对于皮疹、腹泻等常见药物不良反应,我们也形成了相应的中药方剂,临床效果良好。中西医结合在协同增效和减毒两方面展现出很好的互补价值,但仍需加强客观证据的积累。目前我们正致力于从个体化用药经验中提炼规范化方案,建立相对固定的方剂,并引入客观评价工具。例如通过AI技术开发中医症候量表,从肿瘤反应、肝病指标、症状变化等维度科学评估中医药的疗效。这也是我们今年重点研发计划的重要内容。
专家简介

陆荫英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主任
主任医师 博导
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老年学及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执行主委
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肝癌学术委员会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分子诊断专委会副主委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青委会秘书长
“一带一路”肝胆肿瘤及传染病国际大会执行主席
国际灾害医学应急救援大会(IPRED)主席团成员
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评审专家
《肝癌电子杂志》副主编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编委
享受“军队优秀专业人才岗位津贴”
北京市“百佳青年医生”
第一/通讯发表SCI论著70余篇,包括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Gut、Hepatology、Diabetes Care、Nature Communication、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Protein cell等,累计IF>400;主编专著3部,牵头发布行业专家共识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