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二十年(1541 年)的苏州玉磬山房,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棂,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已坐在书案前,手握狼毫,蘸着浓墨,一笔一画地临摹《兰亭序》。
他须发皆白,手指却稳如磐石,墨线在宣纸上流淌,不疾不徐。
案头堆着厚厚的纸卷,都是他近日的习作,最上面一张,题着 “今日练字三百,虽老不辍”。
这位老者,便是 “江南四大才子” 中最长寿、也最 “执着” 的文徵明。
他一生科举不顺,却在书画中找到归宿;
他不恋权贵,却以温润笔墨赢得 “明四家” 的美名,连后世董其昌都称他 “人品第一,书画亦第一”。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传奇跌宕,却藏着最动人的 “坚守”。
他从少年时的 “资质平平”,到晚年的 “书画双绝”;
从多次落第的失意,到拒绝权贵的清醒;
他用六十余年的笔墨,写尽了一个文人 “守初心、得始终” 的模样。
一
文徵明年少时,远不如唐伯虎那般 “神童” 耀眼。
《明史・文徵明传》记载他 “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小时候反应迟钝,读书常比别人慢半拍,连老师都曾劝他父亲:“这孩子或许不是读书的料,不如学门手艺。”
可文徵明有股 “轴劲”。
别人读一遍就能背的文章,他就读十遍、二十遍;
别人练一个时辰的字,他就练四个时辰。
十三岁时,他跟着沈周学画,起初画的山水 “呆板生硬”,沈周笑着说:“你的画少了点‘灵气’,但多了点‘踏实’,慢慢来,会好的。”
文徵明把这话记在心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写生,从庭院里的竹石,到郊外的山水,只要眼睛看到的,都要画下来。
二十岁那年,他和唐伯虎一起参加秀才考试,唐伯虎轻松考中第一,他却名落孙山。
朋友劝他:“你不如像唐伯虎那样,专心画画,别考科举了。”
文徵明却摇头:“我不是为了做官,是想证明自己能行。”
此后,他先后十次参加科举,次次落第,直到五十多岁,还是个 “秀才”。
可科举的失意,反而让他在书画上更专注。
他练字有个规矩:每天必须写够三百个大字、两百个小字,少一个都不睡觉。
有次他生病发烧,手腕无力,还是挣扎着写完了定额,妻子心疼地说:“你都这样了,歇一天不行吗?”
他却笑着说:“练字如逆水行舟,歇一天就退十天,我可不敢歇。”
五十七岁那年,文徵明被推荐到京城做官,任翰林院待诏。
可他性子耿直,不擅长官场应酬,没多久就主动辞官:“我还是适合回苏州,守着我的玉磬山房,画画写字。”
回到苏州后,他彻底放下科举执念,专心书画,反而声名鹊起。
他的山水画 “温润雅致”,《真赏斋图》被誉为 “明代山水第一卷”;
他的书法 “笔力稳健”,连嘉靖皇帝都曾派人来求他的字。
有人问他:“你后悔吗?考了一辈子科举,最后还是靠画画出名。”
文徵明指着案头的墨砚说:“我不后悔,科举让我学会了‘坚持’,而书画让我找到了‘自己’。”
二
文徵明的书画名气大了,求画的人踏破了门槛。
可他有个硬规矩:“权贵富商求画,给再多钱也不画;忠臣良将、贫苦文人求画,分文不取。”
嘉靖年间,严嵩权倾朝野,听说文徵明的画好,便派人带着百两银子和厚礼,来苏州求画。
使者傲慢地说:“严大人要你画一幅《松鹤图》,你可得用心画,别耽误了大人的事。”
文徵明听了,当场拒绝:“我文徵明的画,只画给懂画的人,不画给弄权的人。银子你拿回去,画我不会画。”
使者气得脸色发青:“你就不怕严大人怪罪?”
文徵明指着墙上的《墨竹图》说:“我画的竹,有节有骨,我做人也一样,宁折不弯。严大人要怪罪,我接着就是。”
后来严嵩果然记恨他,派人在苏州找他的麻烦,可文徵明依旧不为所动,该画画画画,该写字写字。
相反,对于正直的官员和贫苦文人,文徵明却格外慷慨。
有次,抗倭名将戚继光路过苏州,想求一幅画送给母亲做寿。
文徵明听说戚继光抗倭有功,立刻铺纸作画,画了一幅《寿桃图》,还题诗:“愿君保国亦保身,寿比南山千万春。”
戚继光要给钱,他却摆手:“你为百姓打仗,我为你画画,这是应该的,谈钱就俗了。”
《吴郡丹青志》记载他:“性介洁,不妄交,非公事不谒守令。”
他的 “介洁”,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对 “文人风骨” 的坚守。
他认为,书画是 “雅事”,不能被铜臭和权势玷污,要留给懂它、配得上它的人。
三
文徵明的一生,几乎都与书画为伴,连朋友都笑他:“你这辈子,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画画写字。”
他和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 “江南四大才子”,四人常聚在苏州的茶馆里,谈诗论画,留下不少趣事。
有次,四人约定在唐伯虎的 “桃花庵” 作画,主题是 “春景”。
唐伯虎画了《桃花仕女图》,祝枝山写了《春景诗》,徐祯卿作了《春日赋》,轮到文徵明,他却画了一幅《春竹图》。
祝枝山笑着说:“别人都画繁花似锦,你怎么画竹子?”
文徵明指着竹子说:“春天的竹子,刚冒新芽,有‘生机’,也有‘气节’,我觉得比繁花更耐看。”
众人听了,都点头称赞。
文徵明晚年时,依旧保持着 “早睡早起、勤练书画” 的习惯。
他八十岁那年,还能提笔写小楷,字迹工整如少年;
八十五岁时,他画了最后一幅《山水图》,题字 “余年八十有五,尚能画此,幸甚”,笔力依旧稳健。
四
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文徵明在玉磬山房病逝,享年九十岁。
他临终前,还握着画笔,对着案头的宣纸微笑,仿佛还在构思下一幅画。
他留下的书画,多达数千幅,每一幅都带着 “温润”“踏实” 的气息,没有一丝浮躁。
后世对文徵明的评价极高。
董其昌说:“文徵明的书画,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让人越看越喜欢。”
如今,在故宫博物院里,还珍藏着他的《真赏斋图》《兰亭序临本》,每当游客驻足观看,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五百年的 “坚守”。
一个资质平平的少年,靠著 “不放弃”,活成了书画史上的 “大家”;
一个不恋权贵的文人,靠著 “守初心”,让墨香永远留在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