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如果生育率继续降低,人口降至7亿,我们的日子会变得更好过吗?

前几天刷到两条消息,一条说2024年出生人口才954万,比十年前少了快一半;另一条更扎心,英国《柳叶刀》预测本世纪末咱们

前几天刷到两条消息,一条说2024年出生人口才954万,比十年前少了快一半;另一条更扎心,英国《柳叶刀》预测本世纪末咱们人口可能跌到7亿。

身边年轻人的反应特分裂:有人拍大腿说“太好了,房价总算能降了”,也有人愁眉苦脸“以后谁给咱们养老?”

这问题真不是“人少=舒服”这么简单,今天就掰扯掰扯,人口真降到7亿,日子到底是甜是苦?

先说最直观的好处,那是真能让人松口气,现在小区垃圾桶永远堆得冒尖,夏天还发臭,真到7亿人,全国一年2.4亿吨垃圾能砍半,楼下垃圾站再也不用天天堵车。

空气也能变好,汽车少了,工厂排放跟着降,说不定北方的冬天能少些雾霾,抬头就是蓝天。

早高峰的痛苦谁都懂,地铁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开车堵在路口动不了,人口减半后,公交有座,开车一路畅通,上班能多睡半小时。

节假日去景区更爽了,以前去故宫只能看后脑勺,以后能慢慢逛;去海边不用抢沙滩椅,吃饭不用排俩小时队,旅行才算真放松。

教育和医疗的挤兑也能缓解,现在给娃找幼儿园,得提前半年排队托关系;看病挂专家号,凌晨就得守着手机抢。

以后幼儿园学位随便挑,医院床位不紧张,甚至能在家门口看好病,不用再往大城市跑。

最让人期待的还是房子,现在结婚买房,得掏空“六个钱包”还房贷。人口少了,房子供大于求,三四线城市的二手房可能降价甩卖,年轻人不用再为婚房愁白头。

但这些“甜头”只是表面,往下挖,全是藏不住的坑,而且一个比一个深。

首先是干活的人不够了,生活成本得往上涨。

现在餐厅招服务员给四千块,以后可能开八千都没人来,外卖小哥、快递员、建筑工这些岗位,会变得特别金贵。

我家楼下的面馆,老板现在就说招不到人,以后人手更缺,要么涨价,要么就关门。蔬菜、水果也是,种菜、运菜都要人工,工钱涨了,菜价肯定跟着翻番。

以前一斤青菜三块钱,以后可能卖到六块;一顿外卖二十块,以后得四十块,工资却未必能跟上。

经济也会跟着“蔫”下来,现在大家买衣服、下馆子、给娃买玩具,撑起了近47万亿的消费市场。

人口减半后,消费直接砍半,小区楼下的服装店、奶茶店、玩具店得倒闭一半,老板赚不到钱,只能裁员降薪,找工作会变得更难。

房地产首当其冲,不仅房子卖不动,钢铁、水泥、家电这些上下游行业都会受牵连。以前靠房地产拉动经济,以后这条路基本走不通了。

养老更是要面临“崩盘”的风险,2024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3.1亿,占比22%。

人口降到7亿,老人占比可能超过40%,街上十个人里就有四个老人,现在是三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以后可能一个年轻人要养两个老人。

养老金池子里的钱肯定不够用,要么推迟退休,要么少发退休金,家里要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妻要管四个老人,生病住院连个换班照顾的人都没有。

护工也会特别难找,现在请个护工一个月八千,以后可能两万都抢不到,普通家庭根本扛不住。

小地方和一些行业会直接“垮掉”,现在不少县城的小学已经招不到学生了,以后可能直接关门。

妇产科医院更惨,产房空着,只能改成内科;月子中心、儿童摄影店这些靠孩子吃饭的生意,基本没法做。

东北有些小城现在房价就很便宜,人口再少,房子可能白送都没人要。农村更不用说,年轻人都往大城市挤,只剩老人守着空房子,土地慢慢就荒了。

有人说“怕啥,有AI和机器人”,这话太天真了。机器人能扫地、能组装零件,但它不会买衣服、不会下馆子,更不会交税。

经济得靠人消费、靠人交税才能转起来,这些机器人都干不了,就算机器人能照顾老人,维护它、给它编程,还得靠人。

看看国外的例子,就知道这不是瞎担心,日本人口缩水30年,现在乡下好多房子空着,杂草长到一人高。

小学一个班就三个学生,医院、邮局能撑一天是一天,年轻人都往东京挤,乡下的老人出门想买瓶酱油,都得走好几公里。

日本政府想尽了办法,发钱、给房子,甚至搞相亲推送,像点外卖一样给年轻人推对象,可生育率还是上不来。最让人难受的是孤独,邻里之间都不怎么来往,老人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

新加坡更典型,生育率常年全球倒数第一。政府发育儿补贴、给长假,能想的招都使了,还是没人生。

没办法只能引移民,可移民多了,文化冲突就来了。比如饮食、节日习惯不一样,有时会闹矛盾,反而添了新麻烦。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都说,不提高生育率可能保不住国家。

这俩国家的经历说明,人口问题一旦拖久了,再想解决就难了。好在咱们国家已经开始行动了。

2025年起,全国好多地方都给生孩子的家庭发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一直发到3岁。托育服务也跟上了,小区附近新开了不少托育园,双职工家庭不用再愁没人带娃。

杭州、上海这些城市,二孩三孩家庭买房能优先摇号,首付还能降5%。北京推出“幼儿园学位跟着娃走”,就算搬家,也能顺利转园。

但这些还不够,攀枝花给生孩子的家庭发补贴,当地人口涨了点,但全国学不了,关键得解决年轻人的“心头病”。

年轻人不是不想生,是不敢生,房价像座山,一个月工资大半还房贷;教育费用像条河,补习班、兴趣班一节课就几百块。

工作还特别忙,996是常态,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生娃了。城市里培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成本可能高达百万元,谁扛得住?

女性的顾虑更多,生孩子要休产假,回来岗位可能就没了。要是能有免费托育、女性就业保护,比如休完产假必须保留岗位,愿意生的人肯定会多些。

社保方面也在想办法,2025年好多地方开始试点弹性退休,想多干几年的人可以申请,既能多缴点社保,也能补充劳动力。

同时也在开发“银发经济”,现在银发经济规模有7万亿元,预计2035年能到30万亿元。

比如让有经验的退休教师做家教,退休医生开健康咨询,既能让老人发挥余热,也能赚点钱,减轻养老压力。

经济转型也很关键,以前靠便宜劳动力做衣服、玩具,以后得靠技术。搞芯片、AI、高端制造,不用那么多廉价劳动力,靠人才赚钱。

成渝双城经济圈现在就不错,房价没那么高,工作机会还多,配套也跟上了,年轻人愿意去,不用都挤在北上广深。

教育也在改,现在不少地方搞“产教融合”,学校跟企业联手,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实操技能,毕业直接对接岗位,不用愁找工作。

说到底,人口降到7亿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把“坑”填上。

要是政策跟不上,以后可能工资没涨多少,菜价先翻了倍;生病没人照顾,养老金发得少,日子肯定更难过。

中小城市空心化,科技跟不上别人,国际地位受影响,这些都可能发生。

但要是转型顺利,情况就不一样了。人均资源多了,环境好了,公共服务不挤了。

靠技术赚钱,不用拼体力;年轻人敢生了,人才有接续;老人有保障,不用怕养老。这样一来,人口减半也能把日子过舒服。

日本、韩国的教训摆在那,光靠发钱没用,得解决教育成本、女性就业歧视这些真问题。

年轻人看到生得起、养得起,未来有奔头,自然愿意生,新生儿多了,人才不断档,经济有活力,养老有保障,人口少点也不可怕。

所以核心不是人口数量,而是能不能给年轻人希望。把房价、教育、工作这些烦心事解决了,就算人口真降到7亿,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反之,就算人口再多,大家都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日子也不会好。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方向对了,总能交出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