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那种特别喜欢用语音转文字的人——不管是妈妈发的客家话语音、开会时的讨论,还是自己 brainstorm 记想法,总觉得打字不如说话快。但之前用的工具碰到客家话就翻车,比如妈妈说“阿公酿的米酒香得很”,转出来能变成“阿公娘的米酒想的很”,看得我哭笑不得;上次帮老家亲戚转一段讲“围屋修缮”的语音,结果全是乱码,我盯着屏幕翻来覆去看,还是没搞懂他到底说的是“瓦面”还是“墙面”。
直到上个月朋友给我推了听脑AI,说“你试试这个,我用粤语转都没翻车”,我才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下载了。刚开始打开APP,界面倒挺清爽,底部就几个按钮,“录音转写”“方言识别”“团队协作”,我先选了“方言转写”,上传了妈妈昨天发的语音——她讲的是“阿婆种的青菜今天摘了一篮,要给你留着”,没想到才等了三分钟,转出来的文字居然完全对得上!“青菜”“一篮”“留着”这些词都没出错,我赶紧把结果发给妈妈,她凑过来看了眼手机,笑着说:“哟,这比我自己打字还准。”
一、功能概览:不是单一转写,更像个“语音处理小助手”
用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听脑AI根本不是单纯的“录音转文字”,更像个能处理各种语音场景的工具。比如它的核心功能里,“多语言转写”不仅支持普通话,还覆盖了客家话、粤语、闽南语等十几种方言,我试过用它转朋友的粤语语音,“唔该晒”(谢谢)、“食咗饭未”(吃了饭没)都准确识别了;“智能分析”更厉害,会议录音转完会自动分成“项目进度”“下一步行动”“待解决问题”几个板块,我上次整理周会纪要,直接把这些要点复制粘贴,省了整整一个小时;“结构化输出”还能把长语音拆成小段,比如妈妈讲的“家里的事”,会自动分成“阿婆的菜”“阿叔的柚子”“弟弟的考试”,看起来特别清晰。
还有团队协作功能,我和同事建了个共享文件夹,每次开会录的音转好后直接同步到里面,不用再发邮件互相传,大家打开就能看,有时候我在地铁上转的会议记录,到公司打开电脑就能接着编辑,实时同步真的很方便。
二、技术原理:为什么它能搞定客家话?
我问过客服,他们说听脑AI用的是云端大模型,数据库里有海量的方言语料——比如客家话的不同腔调、常用词汇,甚至是老家的俚语,都被收录进去了。而且它是实时处理的,不管你是用手机录还是电脑传,文件都会直接传到云端,不用占本地内存,转写速度比我之前用的工具快了一倍不止。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自适应学习”,比如我第一次转“粄”(客家小吃)的时候,它转成了“板”,我手动改了之后,第二次再遇到类似的词,它就自动识别成“粄”了。客服说这是因为AI会记录用户的修改习惯,慢慢变得更符合个人使用场景,这点我觉得特别贴心。

三、使用方法:其实超简单,我教你
刚开始我还怕操作复杂,结果打开APP一看,界面比微信还简单:
1. 选场景:底部有“会议记录”“课程学习”“日常聊天”几个选项,选对应场景的话,AI会优化转写结果(比如会议场景会自动分要点,日常场景会保留口语化表达);
2. 传语音:可以选本地文件(比如妈妈发的微信语音,保存到手机里再上传),也能直接录音(比如开会时打开APP点“开始录音”,结束后自动转写);
3. 选方言:如果是客家话,一定要在“语言设置”里选“客家话(中国大陆)”,不然会默认转普通话;
4. 等结果:一般10分钟以内的语音,3-5分钟就能转好,长语音比如1小时的会议,也不会超过10分钟;
5. 编辑导出:转好的文字可以直接在APP里修改,比如把“阿公娘”改成“阿公酿”,然后导出成Word或者PDF,也能直接分享到微信、钉钉。
对了,它还支持多设备访问,我用手机转的内容,电脑上登录账号就能看到,不用再用数据线传文件,特别适合我这种经常换设备的人。
四、效果展示:这些场景我用了都没翻车
场景1:妈妈的日常语音
妈妈不会打字,每次给我发消息都是语音,之前用其他工具转,要么把“茶油”转成“查有”,要么把“柚子”转成“有子”,我得猜半天。用听脑AI之后,上次妈妈发了段语音:“阿婆种的青菜今天摘了一篮,隔壁阿叔送了两个柚子,要给你留着”,转出来的文字居然一字不差,我把结果发给妈妈,她笑着说:“这工具比你爸还懂我。”
场景2:客家话讲座记录
上星期我去参加一个“客家围屋历史”的讲座,讲师用客家话讲,我打开听脑AI直接录音,转出来的文字几乎没出错,连“围屋的夯土墙是用糯米浆和石灰做的”这种专业内容都准确识别了。讲座结束后,我把转好的文字发给同学,他们都说比自己记的笔记全,还问我用了什么工具。
场景3:团队会议纪要
我们团队每周开一次周会,之前都是我手动记笔记,经常漏掉重点。现在用听脑AI录会议,转出来的文字会自动分成“上周完成事项”“本周计划”“待解决问题”三个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还有具体的内容,比如“项目A完成了80%,下周要提交终稿”“需要找设计部确认海报风格”。我只要把这些要点整理一下,就能变成完整的纪要,比之前节省了整整两个小时。

五、优化建议:我踩过的坑,你别再踩
1. 环境要安静:如果录音的时候旁边有电视声音、空调噪音,识别率会下降,比如我上次在客厅录妈妈的语音,旁边有弟弟在看动画片,结果把“阿婆”转成了“阿破”,后来我到房间里重新录,就准确了。
2. 分段上传长录音:如果是超过30分钟的录音,比如全天的培训,建议分成几段上传,这样转写速度更快,也不容易出错。我上次传了一个小时的培训录音,分了三段,每段20分钟,结果15分钟就转完了,比整段传快了一半。
3. 手动修改生僻词:有些客家话的生僻词,比如“粄”“腌菜”(客家话叫“咸菜”),第一次转可能会出错,你可以手动改一下,之后AI会记住这个词,下次再遇到就会自动识别了。
4. 用场景模式:选对场景很重要,比如日常聊天选“日常场景”,AI会保留口语化的表达;会议选“会议场景”,AI会自动分要点。我之前没选场景,转会议录音的时候,结果没有分板块,后来选了“会议场景”,就好多了。
一点小缺点:其实不算事儿
用了这么久,我也遇到过一点小问题:比如有时候网络不好的时候,上传会有点慢,比如我在地铁里转录音,网络信号弱,要等一会儿才上传完,但等网络好了就自动继续了,也不影响结果;还有一次,遇到一个特别生僻的客家话词汇,比如“牯”(指雄性动物,比如“牛牯”),转出来是“古”,我手动改了之后,第二次再遇到就准确了。总体来说,这些小问题都不影响使用,反而让我觉得这个工具很真实,不是完美得不像样的“假工具”。

最后想说: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扰,试试它
其实我一开始对“方言转写”没抱太大希望,毕竟之前用了那么多工具都翻车,但听脑AI真的让我意外——它不仅搞定了客家话,还帮我节省了好多时间,不管是家里的日常还是工作的会议,都能用。如果你也遇到客家话录音转文字老出错的问题,不妨试试它,我用了这么久,觉得它确实比之前的工具好多了,而且操作简单,就算是长辈也能很快学会。
对了,忘了说,它还支持多设备同步,我在手机上转的内容,电脑上打开就能看到,不用再传文件,特别方便。如果你也想试试,直接搜“听脑AI”就能找到,反正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它了,每天都要用个好几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