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钱币的浩瀚星空中,有一类钱币如同隐士般罕见而神秘,它们便是被列入“古泉五十珍”的顶级珍品。

“共屯赤金”圜钱 战国 山西侯马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其中,战国时期的“共屯赤金”圜钱,以其独特的材质铭文、极少的存世数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泉界公认的瑰宝。
这枚看似朴素的圆孔铜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又因何与众不同?

战国地图
源起:魏国冶铸的纯铜之证“共屯赤金”圜钱诞生于战国中晚期,是魏国铸造并流通于三晋及周王畿地区的青铜货币。其面文四字——“共屯赤金”,实为一段浓缩的冶金史与地域经济宣言。
“共”指共邑,地处今河南辉县西,战国时属魏国要地。此地不仅是军事重镇,很可能还是一处矿产与铸币中心。
“屯”通“纯”,意为纯净;“赤金”即铜,依《汉书·食货志》所载:“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因此,钱文直译为“共地所铸纯铜货币”,强调其材质纯正、价值可靠。
在诸侯纷争、货币体系混乱的战国时代,魏国以如此直白的方式标注币材与产地,实则是一种“品牌承诺”。
它暗示着国家信用对货币价值的背书,这在以重量(釿)为主要价值尺度的三晋货币体系中显得尤为独特——它不仅以重量计价,更以材质纯度取胜。

“共屯赤金”圜钱 战国 山西侯马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罕见之处:存世极少的时空胶囊“共屯赤金”的罕见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维度:首先,出土数量极少。据记载,1982年山西侯马战国墓地仅出土一枚,此后虽偶有发现,但全球公认的真品不足十枚。相较于同时期“垣”字圜钱等常见品种,其稀缺性堪称孤品级别。

其次,形制特征鲜明。这类圜钱体大厚重(钱径约4厘米,重10克以上),圆孔无郭,背部光素,呈现出早期圜钱从纺轮、玉璧演变而来的原始风貌。其书法古朴苍劲,带有三晋文字特有的峭拔之势,是战国金文艺术的珍贵载体。
最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一段特殊的货币史。战国中后期,各国纷纷尝试从实物货币向金属铸币过渡。

魏国推行“釿”制,但大多圜钱只标地名或币值,如“共”字钱或“垣”字钱。而“共屯赤金”却额外强调了铜的纯度,这可能反映了当时民间对劣质铸币的担忧,或国家为提升货币信誉所做的努力。
这一特点,使其成为研究战国货币经济与金属信仰的“活化石”。
何以位列“古泉五十珍”?
“古泉五十珍”是中国钱币收藏中最负盛名的珍品榜单,入选者皆需具备历史价值、存世稀少性、学术重要性及文化象征性。“共屯赤金”的入选,正是这些标准的完美体现。
其一,它填补了货币演进的关键环节。圜钱是战国货币由多样性走向统一(秦半两)的过渡形态,而“共屯赤金”更是圜钱中特殊的一类——它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是国家信用与金属纯度的宣言。这种尝试,为后世货币的标准化提供了重要实验。
其二,它是地域经济的直接物证。共地作为魏国边陲重镇,其铸币活动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对资源与货币控制的重视。这枚钱币的存在,印证了史书关于共地地位的记载,弥补了文字史料的不足。
其三,它的稀缺性与艺术性并重。存世极少的“共屯赤金”,每一枚都保存着战国铸造工艺的原始信息:范铸痕迹、铜质成分、文字风格等,均为考古学与冶金学提供了珍贵样本。
其钱文布局疏密有致,笔画浑厚凝重,兼具历史与审美双重价值。
赤金不语,历史回响
“共屯赤金”圜钱,沉默如土,却仿佛一枚穿越时空的密码。它告诉我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依然追求交易中的诚信与纯度;它提醒我们,货币不仅是经济的尺度,更是文明进程的见证者。
如今,这枚“共屯赤金”圜钱静卧于山西博物院的展柜中,然而其价值早已超越金银之估。
它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望见的不仅是战国工匠的炉火与铭刻,更是一个时代对价值与信用的最初定义。正如赤金虽下于黄金,其文化之光却上彻千秋。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