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2025长沙·后湖公共艺术周开幕

十一月的后湖,风从麦垛脚下吹过来,带着一点湿润的凉意。但走进那片区域,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天气,而是“这地方今天怎么这

十一月的后湖,风从麦垛脚下吹过来,带着一点湿润的凉意。但走进那片区域,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天气,而是“这地方今天怎么这么有生命力”。

十二扇木门被并排竖立在草地上,被艺术家丁成重新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入口”。门内门外的界限被打碎,孩子们跑着穿过,老人停在前面细细端详。偶尔有观众推开其中一扇门,明明知道它不会通往另一间房,却仍忍不住轻轻试探。

这样的画面很好地解释了一个事实:今年的后湖公共艺术周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展览。

“原本有料·硬扎生长”——这是长沙本地人的方言,也是艺术周的主题。策展团队想借用这句话去表达一种“在地”的力量:每个人都有价值,每个生命都能向下扎得更深向上长得更高,公共艺术也应该如此。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透露,本届公共艺术周从11月15日至30日,在后湖麦垛艺术空间举行。不同于往年以空间作为切割,今年的展览被分成三个场域:室内的“元力场”、户外的“核聚场”以及深入社区的“共生场”。

走进麦垛艺术空间室内,“元力场”里的空气安静得像被旋紧了一点。吕品昌、刘云、何立伟、魏春雨等艺术家的作品在灯光下呈现出一种被“放大”的绘画公共性。

架上艺术似乎本该属于白墙和框架里,但在此刻,它与观众的距离被重新定义——不是要你仰视,而是让你靠得更近。

室外,“核聚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那里是孩子的游乐场,也是成年人久违的“精神伸展区”。肖小裘、XY羽、丁成等艺术家的作品散布在草地、道路边、行人之间,像城市给生活插入的“即兴脚注”。

丁硕赜的《蜻蜓》在草坪边缓缓旋转,金属翅膀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旁边,一个女孩正举着手机拍照,她的朋友说:“它看起来像是真的。”她点点头,“而且它现在就在看我们。”

不远处,一颗直径四米的巨大黄色气球在草地上缓慢移动。朱玉杰把它命名为《溜达的球》。风吹的时候,它轻轻滚出几厘米,观众下一秒忍不住伸手推它。陌生人之间,突然有了属于这颗球的共同语言。

而在蓝冰色的透明结构里,《蓝空间》以一种更内敛的方式吸引人们靠近。一个男孩钻进去,光影落在他肩头,他说:“像进了冰里,但不冷。”身旁的母亲轻轻点头:“像梦一样。”

但今年最特别的,不是这些装置本身,而是一块更柔软的区域——由汪涵发起的“手语星球”公益计划带来的《手语星球·残健共融艺术市集》。

在这里,“作品”这个词的意义比展厅里更宽。残障朋友和艺术家并肩创作的画、手工、物件摆在市集的小桌上,每一件都带着明显不同的笔触,但都有一种共同的、坚定的力量。

一位坐在轮椅上的青年向来访者展示自己的作品,他说:“我画这个的时候,就是在想,我能不能也‘硬扎生长’。”他的母亲站在旁边,轻轻握了握他的手。

策展人李辉武说:“公共艺术不是装点门面用的,它是要和人民对话。”他说这句话时,背后的草地刚好传来孩子推球的笑声。城市的秩序在那一刻变得柔软,观众不再是观众,而是参与者、共同创作者。

后湖从来不是冷清的地方,但在这半个月里,它更像是一块“被重新点亮的生活场”。艺术在这里不是被供奉在展架上,而是和行人一起走路、一起闪光、一起呼吸。

“原本有料”,是一种确认;“硬扎生长”,是一种态度。

而公共艺术周想让人明白的也很简单:

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在阳光下生长。

每座城市,也都能用艺术,找到属于自己的温度。

11月15日至30日,欢迎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