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将这称之为,“欧洲的再工业化”。
2025年10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钢铁产业保护计划,拟将钢铁进口关税从25%大幅提高至50%,同时将年度钢铁进口配额削减47%,从2024年的水平降至1830万吨。
这一系列措施预计于2026年6月正式实施,这也标志着欧盟钢铁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向。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欧洲似乎也要开始右转了。
这也是让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一点。毕竟在大家的认知里,全球最左的地方,应该就是欧洲了,但为什么今天的欧洲也要开始学习美国,右转了呢?
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欧洲这么做的目的。新政策旨在“防止欧洲成为从美国市场转移过来的廉价钢材的倾销地”。
众所周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是在美国,美国一国的消费能力,就比整个欧洲还要强;当美国开始拒绝外国钢铁的时候,外国钢铁就只能够选择剩下消费能力最强的经济体,而欧洲也就当之无愧成为美国之下,最强消费能力的经济体。
所以,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美国一右转,其他经济体也就只能跟着右转。答案也很简单,当美国开始用关税筑起高墙的时候,那些原本卖到美国的商品,就只能以另一种方式,卖到欧洲去。
而欧洲为了不被这些低价商品冲击,就只能跟着美国的步伐,大幅提高关税。

这次欧洲“再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有三个。
第一,对配额外进口钢铁征收50%的高额关税,较现行25%的税率翻倍;第二,通过引入“融化和浇筑”原产地规则加强市场可追溯性,防止通过第三国加工规避关税;第三,将配额削减近一半,以限制低价钢铁的进口量。
欧盟委员会声称,这些措施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旨在保护欧盟钢铁行业免受全球产能过剩的“不公平影响”,确保这一战略性产业的长期发展。
欧盟这一政策的调整,毫无疑问是受到了美国的影响。今年3月份,美国对所有进口钢铁征收25%关税,6月又将税率提高至50%。这导致欧盟对美钢铁出口急剧萎缩,同时外国钢铁也开始涌入欧盟。
这导致全球钢铁价格波动加剧,欧盟钢企被迫接受每吨钢材出口价格下降30-50美元,利润率压缩至历史低点。
欧盟钢铁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危机。目前欧盟拥有约500个钢铁生产基地,遍布20多个成员国,直接雇佣30万人,间接支持了250万人的就业岗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叠加俄乌的不确定性风险,这也导致欧美日渐意识到钢铁产业的重要性,毕竟除了工业之外,钢铁对军工的供应和生产,也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此,欧盟为了保护本土钢铁产业,可以说也是煞费苦心。
目前欧盟的钢铁产业可以说已经岌岌可危。其钢铁产量从2017年的1.6亿吨降至2023年的1.26亿吨,产能利用率只有65%,远低于85%的可持续水平。
而过去十年间,欧盟也失去了近10万个钢铁工作岗位。面对产业危机,欧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再工业化战略。
其核心是通过《钢铁与金属产业行动计划》推动产业转型。该计划聚焦六大领域:确保清洁且可负担的能源供应、防范碳泄露、强化和保护欧洲工业能力、推动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保障高质量就业、通过主导市场地位和公共支持降低投资风险等等。

欧洲的再工业化路径也可以说是非常清晰。
第一就是降低能源成本。通过优化网络收费,减少能源税和附加费、促进电力采购协议等措施,缓解高能源价格对钢铁产业的冲击。
第二是加速电网连接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推动氢能在钢铁和金属行业的应用。第三是加速余热回收和清洁能源使用,钢铁和金属行业是欧盟余热回收潜力最大的行业,特别是高温余热。
总的来说,欧盟的再工业化战略可谓是雄心勃勃,但真正要想实现,不管是对美国还是对欧洲而言,其难度都非常大。
一方面,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衍生的贸易“冲击波”加剧了欧洲产业外流压力。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对产业政策仍然存在分歧,而欧盟的进口限制也可能导致欧盟下游产业如汽车、机械、建筑等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面临更高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
同为发达经济体,目前欧盟面临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和美国也非常相似。
他们过去都是全球化的倡议者,但今天都开始右转,越来越保守。共同的原因还是经济。
过去二十年,欧洲传统制造业外流显著,和美国一样,形成了所谓的“铁锈地带”,这也成为反全球化情绪的重要温床。
钢铁产业作为欧洲工业的象征,其衰退加剧了欧洲经济不等,促使欧洲在贸易上采取保护措施。
民意上的右转,同样也很关键。2025年,欧洲右翼势力如野火蔓延,捷克右翼创下历史最高成绩,德国右翼民调也高居第一,法国右翼更是获得本国最高票。
尽管右翼已经获得巨大民意支持,但在实际的政策制定上,仍然是欧洲传统的建制派,这种“挂空挡”的状态也导致欧洲在开放与保护之间摇摆。
随着民意越来越右转,而欧洲在这个问题上,也越来越坚毅。

要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我国的钢铁产业。以钢材为例,去年我国的钢材产量接近14亿吨,同比增长1.1%,哪怕是粗钢产量,也超过了10亿吨。
如果以钢材产量算的话,人均产量都高达1吨了。
如此庞大的产量,以我国目前的基建状态来看,当然也是远远消化不了的,因此出口欧美,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过去包括美国前任财长耶伦就曾多次提到过这个问题。
现在美国对钢铁加征高关税,欧盟同样也选择跟进,甚至对钢铁的原产地实施了严厉的管控,这几乎明摆着就是针对我国钢铁来的。
钢铁产业在今天,早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在某种意义上,它更是一个经济体工业化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本国巨大的就业岗位。
当全球化变成了保守化,当钢铁变成了本国工业化和就业力的象征,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随着欧美本土保护主义的不断崛起,对我国钢铁产业而言,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见微知著,从钢铁到制造业,这可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欧美能否实现再工业化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欧美对全球化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将如何影响全球贸易格局,没有人会知道。
但变化,从欧美改变的那一刻,毫无疑问已经发生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