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第一章回中,那只猴子飘洋过海,最后到了一座山。听到一个樵夫唱歌,歌声里透着仙风道骨,便认定这位樵夫是位神仙,就前去礼拜。这位樵夫却不敢当,只说自己是普通人,然后指点猴子说,这山名叫灵台方寸山,山里有一个斜月三星洞,洞里住着一个神仙,名字叫菩提祖师。刚才唱的歌,就是菩提祖师教给他的,让他烦闷的时候唱一唱,可以宽心。这只猴子怕樵夫骗人,想喊着一起去。樵夫要侍奉老母,就让猴子“自去、自去”。然后这只猴子就真的找到了菩提祖师,有了姓,有了名,成了孙悟空,跟着菩提祖师学本事了。
那么,这里出现的这位樵夫,究竟有什么用意呢?它的出处是什么?
出处就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
首先,这位樵夫与惠能大师的出身、经历是非常相近的。都是家境贫寒,儿时丧父,打柴为生,与孤母相依为命。其次,惠能大师创立的顿悟法,讲的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第三,菩提祖师的名字又有提示。菩提是古印度语,译为汉语则是“觉悟、觉醒”的意思。这位樵夫指点猴子在自己的心里觉醒、觉悟。第四,这只猴子的寓意就是人的一颗心。综合起来,那就是樵夫这位指路人,就是依据惠能大师的顿悟法,让人直见己心,从而走上自我修行之路。

但是,这位樵夫与惠能大师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对母亲的侍奉。这位樵夫对猴子说:自己要侍奉老母,不能去修什么道,让猴子“自去、自去”。惠能大师在旅店送柴时,听客商读诵《金刚经》,便在一边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顿悟,便生出了去黄梅拜弘忍大师学佛的心愿。于是便接受了客商赠送的十两银子安顿了母亲,就直奔黄梅去了。
这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了儒家文化、释家文化的区别。儒家文化以“孝道”为百善之首。说的是“父母在不远游”。一个人在家能够遵循孝道,出来做事就必然能够忠君、事长。儒家以“修身”为根本,孝老则是修身的第一要素。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因此,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修身内涵。
释家文化则体现了舍,断舍离,舍所难舍为修行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丢弃妻儿,可以丢弃家,可以丢弃钱财,甚至可以丢弃自己的身体,当然就可以丢弃自己的父母。在这一方面,千百年来一直饱受争议。
对于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区别,从对待身体就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人之发肤受之父母”,要好好爱护。爱护自身就是孝行。而释家文化推崇舍,为了成佛,可以“舍身喂虎”。
总之,指引猴子去见菩提祖师的樵夫,原型取自惠能大师,体现了释家禅宗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指点去内视自己的心。因此,猴子才会在自心里(斜月三星洞)觉醒(见到菩提祖师)。之所以作者没有安排樵夫将猴子直接带到菩提祖师面前,其实还有另一个意思。那就是指路人也只能给指点一个方向,真正要敲响那扇大门,还得需要自己“自去、自去”。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