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一家名为傅利叶智能的机器人公司在新近一轮融资后,估值已冲上80亿元,成为这个赛道备受瞩目的独角兽。
2025年初,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E轮融资,融资金额约8亿元。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机器人公司,在短短十年间从康复机器人领域悄然崛起,一跃成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新星。
就在今年5月,傅利叶投前整体估值已达80亿元,稳稳跨入独角兽行列。从康复机器人到通用人形机器人,傅利叶的崛起路径与中国大多数机器人公司截然不同。
在创始人顾捷的带领下,傅利叶构建了“康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双轮驱动格局,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012003年,顾捷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随后加入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从事技术工作。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行业洞察。
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成为顾捷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在电视上看到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地震伤员进行康复训练,但当时国内的康复机器人都是从瑞士或美国进口的,价格高达五六百万元一台,感觉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
这种遥不可及的感觉,激发了顾捷的创业决心。他回忆道:“我们一开始要做的就不是一个‘Copy to China’的事情。我们要做国际最前沿的康复机器人,让康复治疗师更省力、模拟人的决策更智能,所以核心技术必须要自主研发。”
2015年,顾捷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在上海浦东张江创办傅利叶智能科技公司。
创业之初,傅利叶即获得了张江科投和IDG资本共同投资的800万元天使轮融资。同年,顾捷带领团队获得第二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银奖,被评为上海市青年创业英才。
康复机器人,成为傅利叶切入机器人领域的第一块敲门砖。
2017年,公司研发的第一代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Fourier X1诞生,这是国内首款有“触觉”的外骨骼机器人。这一突破性产品为傅利叶在机器人领域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国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领域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02傅利叶的发展路径呈现出清晰的技术演进路线:从专项康复机器人到通用人形机器人。
成立之初,公司主攻康复机器人,先后研发出了上肢康复机器人Fourier M2和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Fourier X1。
2019年,傅利叶内部组建团队,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这一战略转向看似跳跃,实则与公司长期积累的机器人核心技术一脉相承。
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傅利叶发布首款GR-1通用人形机器人,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一年内,GR-1交付量超过100台。傅利叶从康复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的跨越,正是基于其在机器人底层技术的长期积累。
2024年9月,傅利叶在GR-1的基础上,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GR-2在外观上沿用了GR-1的仿生设计语言,同时进一步优化全身比例——升级后的身高达到175cm,体重63kg,全身共有53个自由度,单臂运动负载达3kg。
傅利叶的迭代速度令人惊叹。2025年,公司又发布了国内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同年10月携GR-2人形机器人亮相新加坡健康与生物医学工程大会。
03傅利叶的产品迭代速度极快,至今已经历三个主要阶段。
GR-1 作为首款产品,具备54个自由度,实现了拟人化步态控制。它主要覆盖导览咨询、学术科研、医疗康复等应用场景,并已进入上汽通用汽车金桥豪华车工厂、奥特能超级工厂等产线场景“实习”,完成带电高压零部件安装、高精度操作等工作测试。
GR-2 则进一步优化了技术参数,配备升级版灵巧手,单手握力达3公斤,并增加了腰部旋转自由度。其迭代方向来源于已经交付的100多台GR-1在一线应用场景使用中的1000多条用户反馈。
GR-3 是傅利叶2025年推出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创新性地引入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和全感交互系统。
作为傅利叶首款主打交互陪伴的Care-bot,GR-3在本体结构上,身高165cm,体重71kg,全身配备多达55个自由度,可支持更拟人化的肢体表达。
傅利叶不仅注重硬件创新,更在交互体验上投入大量研发资源。GR-3具备“可触摸”特性,采用柔肤软包覆材料设计,定位为交互型“Care-bot”,面向康复、养老等公共服务场景。
04当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纷纷聚焦工业应用时,傅利叶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深耕康养领域。
2025年5月,顾捷在傅利叶十周年庆典上提出了 “立足康养、聚焦交互、服务于人” 的下一个十年核心战略。
这一战略既是傅利叶康复业务十年来积累与传承的自然延续,更是“以机器人科技赋能人类生活”使命的践行。
顾捷表示:“过去十年,傅利叶的产品在变,业务在变,商业模式也在变,但始终坚持探索技术与场景的交汇点,敢为人先,定义产品与价值的新标准”。
康复场景的复杂性为傅利叶构筑了天然的竞争壁垒。
医疗康养领域对交互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傅利叶在这方面的积累使其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中具有独特优势。
截至目前,傅利叶“智能康复港”已在全国范围内落地超300家案例科室,覆盖省、市、县及乡镇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患者累计超百万。
傅利叶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合作打造了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康复示范基地,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康复医疗场景的应用标准建设、康复方案共创、科研攻关等展开全面合作。
05傅利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持。
2015年成立以来,傅利叶共经历了12轮融资。在2015年的天使轮融资阶段,张江科投和IDG资本共同投资了800万元。
随后的多轮融资中,火山石资本、IDG资本、前海母基金等资本力量多次参与。
2024年的D轮融资中,软银集团、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创立的元璟资本和沙特阿美旗下的Prosperity7 Ventures,共注入高达4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
2025年初的E轮融资,傅利叶更是一举筹集约8亿元,吸引了上海国资背景的上海国鑫投资、浦东创投、张江科投等参与,还吸引了沙特阿美旗下的Prosperity7 Ventures。
2025年5月,润阳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向傅利叶增资不超过3亿元,并披露傅利叶投前整体估值已达80亿元。
傅利叶的资本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技术实力,更来自于其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公司产品已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医疗机构,形成了稳定的营收基础。
06在竞争激烈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傅利叶能够脱颖而出并非偶然。
全栈技术能力是傅利叶的核心优势之一。公司研发团队覆盖机械电子、软件算法、工程测试等全板块,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5亿元,拥有专利360项、著作权64项。
康复与人形机器人的双轮驱动业务布局,使傅利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康复机器人业务为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市场网络,人形机器人业务则代表着未来的增长空间。
傅利叶提出的 “产品六边形”体系,强调人形机器人需在运动智能、灵巧作业、认知智能等六个维度协同发展。这一产品理念体现了公司对机器人技术的全面思考。
顾捷认为:“行业尚未进入价格战阶段,未来3-5年将聚焦技术突破”。这一判断使傅利叶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而非短期市场竞争。
开源战略也是傅利叶的重要布局。2025年,公司发布国内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开放硬件图纸与代码实现“0元复刻”。这一战略有望吸引更多开发者和企业加入傅利叶的生态系统。
07尽管发展迅速,傅利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速度是关键挑战。虽然傅利叶已实现数百台的出货量,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需突破成本、可靠性和应用场景的限制。
技术整合的复杂性也不容小觑。具身智能作为新兴领域,需要融合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感知控制等多个前沿学科,技术难度极大。
与此同时,傅利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根据《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27.6亿元人民币;而到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
顾捷指出,康养机器人在落地过程中,关键有两点,一是有效,即对医院来说能够真正治病,产生临床疗效;二是安全,产品必须是安全可靠的医疗级质量。
在不久的将来,傅利叶计划进一步推动“为AI打造最佳具身载体”的产品目标,推动机器人技术开源变革。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傅利叶最新款GR-3成为关注焦点。这款主打交互陪伴的“Care-bot”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型机器人,它创新性地引入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和全感交互系统,展现了机器人从“工具”到“伙伴”的进化方向。
傅利叶的崛起揭示了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从垂直领域切入,积累核心技术,逐步扩展到通用平台。
在顾捷的带领下,傅利叶正朝着“以机器人科技赋能人类生活”的愿景稳步前进,试图在巨头林立的机器人赛道中,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式创新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