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贝利桥:二战中的天才发明,扭转战局的钢铁奇迹

诺曼底登陆后的法国战场上,一支盟军工程部队面对被德军炸毁的桥梁,仅用不到12小时就让一支坦克部队跨越了天堑。他们手中没有

诺曼底登陆后的法国战场上,一支盟军工程部队面对被德军炸毁的桥梁,仅用不到12小时就让一支坦克部队跨越了天堑。

他们手中没有魔法,只有一堆标着编号的钢构件,这便是被称为“二战工程奇迹”的贝利桥。

当第一辆谢尔曼坦克驶过这座凭空出现的钢铁通道时,士兵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战局扭转的希望,更是一种全新桥梁建造技术的成功。将力量分解为模块,用标准化智慧征服不确定的战场。

贝利桥的研发始于1938年,一战结束以后,英国军方总结经验,在战斗中桥梁是最容易被摧毁的,需要找到一种快速搭建的方法。尽管当时有浮桥可以选,但是浮桥的稳定性不够,小型河道用浮桥的话承重能力弱,过坦克有很大问题。

1938年,欧洲局势紧张,这时德国已经准备闪击波兰了,贝利桥的研发就是为了应对下一次大战的。

立项后3年,这种桥才正式定型。唐纳德·贝雷的灵感来源于积木,他发明出的这种桥是一段一段拼接而成的。整体上看,贝利桥很简约,长方形的铁笼子,中间铺上木板或者钢板充当桥面。

从力学上看,贝利桥简约而不简单。受力点并不完全在下面的两根钢铁横梁上,上面的两根也承受着很大的力,这样桥的整体强度就增加了很多。这四根承重梁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一段一段的钢框架和梢钉固定的。

贝利桥最独特的是它的搭建方式,在搭桥前,工程兵先要在地面固定好一组滚轮,在这组滚轮的最前面是一组摇臂滚轮。

当滚轮摆好后,6名士兵抬着一个250公斤重的桁架放置在滚轮上,同样的,对面也放上一个桁架,两者对齐然后再架一根横梁进行固定,这是贝利桥的基础单元。接着重复操作,两个单元用梢钉进行连接。一段桥身连接好后,计算长度,用它来充当桥鼻架,一般是四个单元构成。

桥鼻架后面就是主桥架了,主桥架使用的是双层单元,这样桥身载重能力能增强不少。也可以在外部嵌套一层基础单元,用更长的横梁进行固定。总之它是搭积木形式,具体怎么组装看战场需求。

主桥面一直搭下去,把桥鼻架往河岸推,摇臂滚轮跷跷板的中心支垫在架设过程中,工程兵要会计算,确保摇臂滚轮的这一边不能翘起来。计算方法很简单,摇臂滚轮另一面的重量乘上长度,要小于或者等于摇臂滚轮这一面对重量乘上长度,这是一个简单的杠杆计算题目。因为最小单元重量都是一样的,可以把它约掉,所以士兵们只要会数数,做简单的乘法就行。

每次保证支点的这一边着地,伸出去的桥身翘起来,不断增加主桥身的单元,就可以将桥一点一点往对岸悬空延伸了,这是贝利桥架设的精华所在。如果河面过宽,那就在此岸多加一些模块单元用来配重。

桥鼻架与水平主桥要有一个角度,这个角度要根据两岸的高度差来设定。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当桥鼻架延伸到对岸后,不至于杵到对岸,有个角度翘着,以至于可以顺利上岸,就和船头要有一个上翘斜面是一样的。

当桥鼻架上岸以后,游过去的工兵把地面的滚轮和千斤顶铺设好,这时就不要管配重了,因为桥两边都受力,都有支撑,这一边只要继续加模块就行。当主桥面也上岸后,就可以固定整个桥身了,然后把模块向上翘的桥鼻架给拆掉,这样整个贝利桥就搭建好了。

接下来就是铺设桥面了,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木板、钢板、甚至是原木加土石都可以,铺好后,坦克等装甲车辆就可以通过了。

总结下来就是,贝利桥的核心原理是模块化拼接桥架,然后利用杠杆原理悬空将桥架设到对岸,这种架桥方式省时间、也省力气,效率还非常高。

诺曼底登陆可谓是贝利桥的高光时刻,盟军在法国战场架设超过3000座贝利桥。最传奇的是1944年8月第21工兵旅仅用36小时在塞纳河上搭起760米长桥,为巴顿第三集团军的闪电推进撕开通道。德军将领战后坦言,贝利桥比盟军的飞机更致命,它让河流防线形同虚设,根本就炸不完。

因为这种桥是模块设计,运输起来非常方便,一个单元的重量仅在250公斤左右,可以用汽车拉、可以用飞机空投,还可以用马匹拉。有了直升机后,用直升机吊装也可以,非常适合大兵团野战时的重装备运输。

二战后,各国军队的装备在设计时都具备一定的浮渡能力,专用的架设桥梁机械也诞生了,这种贝利桥就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在救灾领域,它的用处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