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亚迪一小步,中国车企出海一大步。
作者|沛林
编辑|沐风
月销破万,暴增880%!你敢信吗?在英国,比亚迪销量首超Tesla,正用中国技术掀桌子!
不只是英国,比亚迪在德国销量暴涨2225%,欧洲总销量暴涨434%!
这不是在什么东南亚、拉美市场的小打小闹,而是在汽车工业的老巢——曾经被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等占领市场的英国。但就在这个9月,中国品牌比亚迪厚积薄发,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比销量更惊人的,是比亚迪的技术研发能力。它早已不是当年试图靠低价抢饭吃的外来者,而是带着刀片电池、CTB技术这些硬核家底,去欧洲打技术战的狠角色。
现在,比亚迪开始玩降维打击。它输出的早已不只是电动车,而是一整套来自未来的新能源工业体系。
所以,这一万辆,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销售数字。它是一个再响亮不过的信号弹:
中国智能制造,不再只是规则的追随者。这一次,我们来改写规则。
01
艰难出海路,蛰伏16年
谁能想到,就在十几年前,这个今天的“破局者”,在欧洲甚至连一张入场券都拿不到。
2005年,比亚迪第一次闯荡海外,带着燃油车F3远赴俄罗斯。当时的打法就两个字:便宜!靠着极致的成本控制,确实在一些市场混了个脸熟。
但当它雄心勃勃杀进欧洲——德国、英国这些汽车工业占领的老巢时,直接吃了闭门羹。“我们连4S店的门都进不去,”前比亚迪市场总监后来回忆道:“经销商一看是中国品牌,直接摆手拒绝。”
在欧洲,低价?不好使!
转机出现在2010年。
屡战屡败的比亚迪,被迫做出一个“憋屈”的决定:放弃C端乘用车,转攻B端电动巴士。
没想到,这个被内部自嘲为曲线救国的“怂”策略,竟成了神转折!
伦敦街头的红色双层巴士、北欧城市的电动公交……这些欧洲城市名片,成了比亚迪的“活广告”。它们日夜穿梭在欧洲核心地带,用实打实的性能和续航,一天天建立起欧洲市场对中国品牌的信任。
当伦敦交通局选择比亚迪时,整个欧洲都傻眼了。这不止是一张订单,更是比亚迪打开欧洲市场的敲门砖。
到2020年,比亚迪电动巴士已杀进全球50多个国家,在欧洲市占率超过20%。更重要的是,在慕尼黑经受住严寒的考验、在哥本哈根轻松应对复杂路况,比亚迪向欧洲证明了:中国制造,靠谱!
当别的车企还在乘用车市场卷得头破血流时,比亚迪早已通过B端市场,偷偷建起了一条直插欧美腹地的“特殊通道”,上了欧洲的牌桌。
2021年,感到时机成熟的比亚迪,再次启动乘用车出海计划,向欧洲市场推出首款出海乘用车型唐EV,首站选在挪威。
当运输船在挪威奥斯陆靠岸时,码头上所有的比亚迪工程师都捏了把汗。当年那个被拒之门外的外来者,这次真的可以打开欧洲乘用车市场吗?
02
技术翻身仗,销量超Tesla
挪威,这个电动车渗透率超过80%的“全球最难考场”,根本不吃性价比那一套。在这里,低价等于低质。想要留下,只能靠真本事。
所以这一次,比亚迪拿出了看家本事,誓要在技术上惊艳所有人。
作为一款中大型SUV,唐EV用刀片电池技术带来安全和长续航;用高性能电动驱动系统提供强劲的动力输出和出色的加速性能,以应对挪威多山地、冬季地面湿滑和各种复杂路况的驾驶需求。
刀片电池由比亚迪的自主创新研发。凭借其独特的刀片状电芯设计,杜绝穿刺起火,保证极高的安全性能的同时,大幅提升电池续航里程到700km。
“安全电池+超长续航”的叠加buff,直接击穿了北欧用户最脆弱的里程焦虑。
但比亚迪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2022年11月,它开启全球“闪电战”。在澳大利亚,Atto 3把特斯拉Model 3踩在脚下,硬生生夺走销冠。
“二十年来,头一回有中国品牌在这里登顶,”当地汽车专家直言,“所有人都懵了。”
更狠的是,比亚迪这次是“单刀赴会”。它坚持只用“BYD”三个字母闯天下,拒绝贴牌,不靠合资。
“我们曾考虑过与当地品牌合作,但王总(王传福)坚持要用自己的品牌。”比亚迪欧洲总经理舒酉星说。
为了征服欧洲,比亚迪几乎把车拆了重造。Atto 3为通过严苛的欧洲安全标准,底盘重新调校,连车门把手的力度都反复测试了上百次。
最终,它在Euro NCAP碰撞测试中拿下五星,用欧洲人最认的方式,赢了这场考试。
2023年的成绩单,再次震惊世界:比亚迪新能源车出口量同比暴增334%。
在柏林,它的展厅紧挨着奔驰旗舰店;在东京,海豹车型成了时尚icon;在曼谷,满街的比亚迪出租车,正无声改写中国制造的旧标签。
从技术追随到成为技术标杆,比亚迪只用了三年。
当德国工程师为海豹的底盘竖起大拇指,当澳大利亚家庭把Atto 3当作第一台家庭用车——
中国汽车,在欧洲打了一场漂亮的技术翻身仗。
03
工厂出海,自建船队
然而,技术领先只是它的第一张牌。
当全球车企还在关税壁垒里打转时,比亚迪已经跳出了棋盘——它要输出的不是车,而是整条产业链。
第一步,把工厂建到对手家门口。
泰国罗勇府的工厂18个月就建成投产,创下了东南亚建厂新纪录。但这只是热身——巴西的“三合一”基地、匈牙利的欧洲工厂接连落地,比亚迪的战场,已直指大众的欧洲腹地与丰田的东南亚后院。
第二步,自建船队打破运输瓶颈。
面对全球滚装船“一船难求”的困局,比亚迪干了件疯狂的事:自己造船!“开拓者1号”、“深圳号”接连下水,组成专属船队。这一招直接把单车运输成本砍掉30%,还牢牢握住了出海命脉。
更绝的是第三步:本地化破局。
在泰国,联手本土企业建供应链;在巴西,新工厂创造5000个岗位;在欧洲,本地生产绕过反补贴税。一位业内人士感叹:“别人还在研究怎么卖车,比亚迪已经在复制整条产业链了。”
从价格战到技术战,再到现在的产业链战,比亚迪的打法彻底升级。当传统车企还在电动化转型中挣扎时,比亚迪已经开启了一场“工业战争”。
04
结语
从电动巴士到刀片电池,从自建船队到全球建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用20多年深耕,完成从价格战到技术战的华丽转身。
如今,比亚迪开始从内部调整产品研发逻辑,只为了生产出被全球高端市场认可的豪华汽车。
这场工业远征的航向,将决定中国制造在世界版图上的新坐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