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春,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李运昌得知,那位曾在冰河上生孩子、救下三百多名八路军的农妇,早已在五年前去世。
这位农妇是谁?她如何以孕妇之躯,在日军包围中带领八路军绝境求生?为何救人后突然失踪,至死不愿向国家索取分文?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43年1月,冀东的五指山,时任冀东军分区司令员的李运昌,正带着三百多名军分区机关干部,在达峪村部署对日作战。
就在这时,侦察员突然带来紧急情报:七千多名日军已将村子团团围住,所有下山道路全被封锁,敌人扬言要将他们一锅端。
三百人对阵七千日军,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李运昌当机立断,命令战士烧毁机密文件,随后和众人商议突围路线。
大家一致认为,唯一的生路是向五指山山背转移,穿过密林后往五凤楼根据地穿插。

可难题随即出现:要突围必须翻越名为大石憋砬的峭壁,唯一熟悉路线的交通员,却外出送鸡毛信未归,军分区瞬间陷入绝境。
就在众人焦灼之际,一个身影站了出来,众人回头一看,正是那一位交通员的妻子。
她三十出头,脚上还缠着小脚,乡亲们都叫她麻利嫂,但李运昌看着她凸起的肚子,当即拒绝。
但麻利嫂却摆了摆手,声音爽朗又坚定,表示山里人身子骨硬,再耽误下去,三百多号人就危险了!

此时屋外的枪炮声越来越近,李运昌知道不能再犹豫,只好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麻利嫂走在队伍前面,顶着一月的寒风,踩着积雪覆盖的湿滑山路,带着战士在丛林中快速穿梭。
北方的隆冬本就严寒,山路被积雪压得松软,她却如履平地,每一步都踩得稳当,偶尔还回头叮嘱战士注意暗坑。
当队伍来到峭壁下,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只见其足有十数丈高,积雪覆盖在上面,稍不留意就会滑落。
李运昌再次劝麻利嫂先回去,可她却笑着摇头,让战士解下绑腿系在一起,这是怎么了?

只见她将绑腿扛在肩上,手指抠住岩壁上不易察觉的缝隙,像壁虎般向上攀爬,原来那是她和丈夫私下摸索出的秘密路径。
等她爬到峭壁顶端,迅速将绑腿一端系在一棵大树上,另一端扔下峭壁,让战士接住了。
战士顺着绑腿攀爬而上,李运昌始终盯着最后面,直到所有人都安全登顶,才松了口气。
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只见翻过峭壁后,眼前出现了一条结冰的黑河,这又要怎么过去呢?

只要跨过这条河,就能彻底脱离日军的包围圈,麻利嫂拒绝了战士搀扶的好意,依旧走在最前面。
可刚走了没几步,她突然脚下一滑,重重摔在冰面上,李运昌急忙上前搀扶,却见她脸色苍白,随行护士一看就慌了,表示她要生了。
冰天雪地里,没有接生工具,没有保暖的房屋,连干净的布都难找,但麻利嫂咬着牙,让战士都转过身去,自己则躺在冰冷的雪地上。
李运昌命令战士围成圈,背对着圆心,用身体挡住刺骨寒风,两个小时后,一声男婴啼哭划破了寂静夜空。

李运昌让战士脱下大衣裹住孩子,用木棍和床单做了副担架,将刚生产完的麻利嫂抬上。
第二天黎明,队伍终于抵达安全地带,李运昌将麻利嫂安顿在农户家,又按照当地习俗买了红糖、白面和鸡蛋前去探望。
麻利嫂询问婴儿取名时,李运昌想了想,这孩子是在冰上出生的,就叫冰儿吧。
可谁也没想到,这次分别后,李运昌曾多次派人去寻找,但麻利嫂就像人间蒸发般,始终找不到人了。
但李运昌始终记着这份恩情,他知道若不是麻利嫂,三百多名干部战士,恐怕早已葬身日军的包围圈。

1949年3月,李运昌已是热河省主席,找到兴隆县委书记王佐民,嘱托他寻找名叫冰儿的孩子,以及孩子的母亲麻利嫂。
王佐民在县里找了一年多,翻遍户籍档案,走访几十个村庄,却连两人影子都没找到。
他离任时,又将这件事托付给继任者,可依旧毫无头绪,此后多年断续的寻找,始终没有任何的结果。
直到1984年,李运昌找到当年的财粮助理赵锡廷,这位老部下曾和他一起突围。
赵锡廷时任承德地区副专员,接到老首长嘱托后,立刻联合地委党史办公室主任李景珍前往兴隆县。

两人踏遍了兴隆县的山山水水,走访了上百户人家,可提到冰儿,村民都摇头,说没听过这个名字。
无奈之下,他们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当地党史办公室的佟靖功,那他能够找到吗?
佟靖功查阅党史资料,在泛黄档案里看到一句话:1944年,黑河川一妇女为躲避敌人围剿,在深山生育一男孩,取名冰儿。
可这个时间点不对,那时李运昌早已升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根本不在达峪村,难道党史记录出错了?
佟靖功没有放弃,他决定到村里去打听,接下来的两年里,走遍周边的十几个村庄,走访了上千户人家,鞋子磨破了好几双。

就在他快要绝望时,1987年9月,赵锡廷带来一个关键消息:李运昌想起当年那位交通员的名字,叫作朱殿昆,突围地点是在五指山。
佟靖功立刻赶往五指山下的解放乡,找到当地一位名叫赵庆云的老干部,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赵庆云知道消息。
赵庆云说了当年的事,朱殿昆帮八路军送信时被鬼子杀了,他媳妇叫张翠屏,大家都叫她麻利嫂。
他们有个儿子,现在在平安堡铁厂上班,叫朱海清,今年四十四岁了,恰好与当年冰儿出生的时间完全吻合。

他立刻赶往平安堡铁厂,在车间门口见到正在干活的朱海清,念出了他的小名。
朱海清愣了愣,沉默片刻后才说,这是妈妈临终前告诉他的,小时候他的名字叫冰儿。
这句话让佟靖功激动得手都抖了,而朱海清看着佟靖功,眼眶慢慢红了,说出了埋藏在心底五年的秘密,也揭开麻利嫂消失的真相。
原来,朱海清的父亲朱殿昆送信牺牲后,恼羞成怒的日军用刺刀剖开了他的肚子,取出信件碎片后,又将他残忍杀害。

朱殿昆牺牲后,日军很快查到张翠屏的头上,将她迅速逮捕,拔光了她的头发,甚至撕掉了她的头皮。
可张翠屏始终咬着牙,没透露半句八路军的消息,直到日本投降,她才因此被释放。
为了躲避日军的报复,张翠屏带着年幼的朱海清离开了家乡,辗转来到罗圈沟村定居,把冰儿改成了朱海清,从不跟人提起过去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宣传烈士家属可以申领补贴,可张翠屏却坚决不让朱海清去申报,认为抗日牺牲是光荣,不能跟政府伸手要好处。

日子过得很清苦,张翠屏因为缠过脚,干不了重活,母子俩常年靠吃糠咽菜度日。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偷偷给路过的八路军送粮食,帮着转移物资,腰部也因此落下了病根。1982年,张翠屏积劳成疾,临终前她拉着朱海清的手,说出了当年救八路军、在冰河上生孩子的往事,也提到冰儿这个小名。
她反复叮嘱,李司令管着国家大事,不能给他添麻烦,更不能往爸妈的脸上抹黑。
朱海清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在床底下发现了一个黑木匣,村民都以为里面装着值钱宝贝,劝他打开看看。

可当木匣被打开后,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幅泛黄的交通图,还有一捆用牛皮纸包着的纸条。
村里有文化的人辨认后才知道,那些纸条全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张家吃饭时写下的欠条,加起来足有三千五百多公斤粮食。
当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多次发布公告,持有这类欠条的群众,可以到政府兑换小米。
三千五百公斤小米是一笔巨款,即便是到了80年代,也抵得上好几户的万元户的家产。

可张翠屏宁愿带着孩子吃糠咽菜,也从没动过用欠条换粮食的念头,朱海清这时才明白,母亲常说的光荣不是用来换好处的含义。
后来,在乡亲们的劝说下,他还是把那个黑木匣烧了,只留下了那些欠条作为纪念,却从没想过拿出来换取好处。
1988年4月17日,李运昌见到了朱海清,看着眼前这个和自己当年,年龄相仿的男人,李运昌想起了当年往事。
他拉着朱海清的手,久久没有松开,表示麻利嫂是大英雄,是三百多名战士的救命恩人。

此后每年,朱海清都会带土特产去北京看望李运昌,直到2008年李运昌逝世,两人用彼此的坚守,延续着战火中的恩情。
正是因为有无数个麻利嫂,有无数个为革命牺牲的朱殿昆,才能迎来今天的和平,这份跨越时空的恩情与坚守,值得永远铭记,也值得代代相传。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