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个高中生的"学术登顶":当"南郭先生"遇上科研GDP

江西永丰县石马镇层山村,一栋外墙贴着瓷砖的楼房空置多年,屋内没装修,积着灰尘。邻居说,这是郭伟父亲生前盖的房子,"要是真

江西永丰县石马镇层山村,一栋外墙贴着瓷砖的楼房空置多年,屋内没装修,积着灰尘。邻居说,这是郭伟父亲生前盖的房子,"要是真在外面当了大学教授,挣了大钱,房子早该装修好了。"

2025年11月,澎湃新闻记者在这座赣中小镇走访时,村民们对"郭伟当上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的事一脸茫然。在他们记忆里,这个1970年代出生的娃,小学初中在本地读,高中去隔壁镇上的,"从没听说他是什么高考状元。"

郭伟的老家层山村

一、从限高人员到首席科学家的"魔幻漂流"

就在老家房子空置的这些年,郭伟在外面走了一条"魔幻"的路。

企查查显示,郭伟名下曾有多家企业,主打"高端材料"概念。其中上海叁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2021年前后陷入欠薪纠纷,4名未签劳动合同的员工把公司告上仲裁庭。公司拒不支付欠薪,郭伟成了法院限制高消费的"老赖"——欠中国农业银行39万元无力偿还。

一个连39万都还不起的人,却在2023年摇身一变,以"首席科学家"身份被江苏科技大学引进,成为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学校官网曾高调展示他的"顶配"履历:1994年陕西省理科高考状元、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170余篇SCI论文、68项国际专利、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这些光环的背后,是一条精心设计的造假产业链。

郭伟家的老宅

二、买来的"院士"与编造的"顶刊"

郭伟的"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头衔,经媒体查证是个"花钱就能买"的注水荣誉。这个机构并非俄罗斯官方认可的顶级学术殿堂,缴纳数万美元即可获得。而他的"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等头衔,经多方核实均无官方记录,获奖证书系PS伪造。

更离奇的是那170篇SCI论文。调查证实,这些论文子虚乌有,仅有的80余篇可查论文多发表于掠夺性期刊,存在重复发表、数据造假等问题。所谓的"郭氏模型"从未在《Nature Materials》等顶刊出现。甚至连他的美国博士学位证书,都因字体、印章、编号不符规范被证实伪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郭伟还与校内领导干部合作申报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显示,2025年郭某牵头申报的6项专利,合作者中包括江苏科技大学校内领导干部。这种"官学商"结合的模式,让他得以在校内快速站稳脚跟。

三、高校的"求贤焦虑症"

让人不解的是,如此漏洞百出的履历,如何骗过了一所公办大学的审核?

这要从高校的"科研GDP"考核说起。在"双一流"建设压力下,各高校盲目追求"院士""长江""杰青"等头衔数量,将人才引进数量与院系考核、领导政绩直接挂钩。猎头公司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却背调形同虚设,只负责"包装"和"撮合"。

江苏科技大学给了郭伟什么条件?虽然校方未公布细节,但据同行推测,类似"首席科学家"引进待遇普遍包括:年薪百万级别、科研启动经费数千万元、独立实验室、博士生招生指标。郭伟在两年间骗取的薪酬及科研经费总计超过2000万元,间接损失可能超1亿元。

一位高校人事处工作人员私下说:"现在抢人才像抢楼盘,看到头衔亮眼就生怕错过,谁还细究真假?审核严了,怕人才被别家抢跑;审核松了,大不了事后补救。"

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心态,让郭伟钻了空子。他唯一带过的博士生林楚(化名)向媒体透露,郭伟"从未上过课,不懂实验操作,连基本的材料表征图都不会看"。但就是这样的人,在学校里混了整整两年才因网友举报败露。

郭伟现身“院士助力青年成长圆桌会”的现场。网络图片

四、当"南郭先生"成为产业链

郭伟不是孤例,他只是学术造假产业链上"成功"的一环。

这条产业链已经专业化:上游有贩卖头衔的"国际学术组织",中游有包装履历的猎头公司,下游有急于完成考核指标的高校。甚至连"掠夺性期刊"都形成了稳定生意,为需要论文"添数"的人提供发表渠道。

郭伟名下公司虽在2021年后停摆,但他玩得最溜的是"时间差"和"信息差"。他利用高校对海外经历核实难的漏洞,把多个同名学者的成果集于一身;利用行政体系与学术体系的隔阂,让不懂专业的行政人员审核专业履历;利用"头衔崇拜"的风气,让真话没人敢说。

正如知乎上一篇热帖所言:"郭伟只是冲破薄膜的那根针。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审核者对他提出质疑?为什么没人敢在会上说'这个人不对劲'?"

五、谁来为2000万买单?

郭伟已被关押在镇江市看守所,但他的"遗产"仍在发酵。

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学生。林楚在退学后失去了应届生身份,找工作四处碰壁。"国家流失的是资产,但我这一年的时间谁给我弥补?"更可怕的是,那些相信他的学生,在错误研究方向上浪费了青春。

更深层的伤害是学术公信力。社交媒体上,"高校引进人才到底有多少水分"的讨论引发热议。公众不禁要问:如果连首席科学家都能造假,那些评审、那些经费、那些政策,还有多少是真的?

《极目新闻》评论指出:"畸形的业绩观膜拜,是让骗子轻而易举得手的根源所在。"当高校把科研当成GDP来考核,把人才当成项目来抢购,学术的本质就被扭曲了。

六、历史循环中的"南郭先生"

其实,这事古已有之。

两千年前,《韩非子》就记载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能在齐宣王的乐队里混饭吃,靠的就是"合奏"的体制——人多,谁吹得差不重要。直到齐湣王要"独奏",他才逃之夭夭。

郭伟的"合奏"是什么?是高校行政化的评审机制,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考核体系,是"花花轿子人抬人"的江湖文化。他一个人吹不响学术的竽,但只要整个乐队都在"合奏",谁会在意多一个滥竽?

明代小说《连升三级》里,张好古一个字不识,却能中进士、点翰林,靠的就是官场上的"默契"与"潜规则"。今天郭伟的履历,只要有一个环节较真——去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一下学历,去俄罗斯工程院官网查一下名单,去Nature数据库核实一下论文——骗局早该戳穿。

但没人去查。因为"查"要担责任,"不查"却可共享政绩。这种"集体无责任"状态,才是骗子最肥沃的土壤。

七、风暴之后,学术圈会好吗?

郭伟案撕开了学术评价体系的脓包,但挤干净还需时日。

短期看,他将面临刑事追责。骗取的2000万薪资及经费已构成诈骗罪,伪造学历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江苏科技大学必须有人为审核失职担责,否则"深痛反省"就是空话。

中期看,学术评价改革将被迫加速。2025年教育部已多次强调"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但地方高校执行不力。郭伟案将成为倒逼改革的典型案例,背景调查、履历公示、海外学历认证等环节必将收紧。

长期看,学术头衔买卖产业链将被深挖。那些贩卖"外籍院士"的中介机构、收钱发文的掠夺性期刊、包装人才的猎头公司,都可能面临法律制裁。但更重要的是,要改掉高校"科研GDP"的指挥棒。

真正的问题是:当郭伟们不再能轻易得逞,那些真正做学问的人,会不会反而松一口气?

八、小镇的平静与远方的风暴

层山村的村干部十几年没碰见过郭伟,只知道他在上海发展。"要真当了教授,那都是村里的乡贤了。"他笑着说。

这句玩笑话背后,是整个社会的认知错位。在乡土社会,"教授"意味着学问、地位和德行。但在某些高校的KPI体系里,"教授"只是人才招引榜上的一个数字,是科研经费流水线上的一环。

郭伟的新房子依旧空置着,像是对这场闹剧的沉默注解。他没在老家装玻璃窗,却在学术圈装了一扇华丽的落地窗——窗外是虚幻的荣誉,窗内是空荡荡的真实。

当风暴过去,江苏科技大学门口恢复了平静。但那些曾经相信过他的学生、与他合作过的领导、审核过他的官员,心里或许会留下一个疑问:下一个郭伟,还会远吗?

参考文章

澎湃新闻. (2025-11-22). 《"高校博导"郭伟的双面人生:江西小镇高中毕业》. 新浪财经.

澎湃新闻. (2025-11-22). 《影子调查|"博导"郭伟的双面人生:江西小镇高中毕业》. 澎湃新闻.

极目新闻. (2025-11-20). 《大骗子成首席科学家,专利合作者包括校领导》. 楚天都市报.

网易. (2025-11-20). 《高中生当上"首席科学家",郭伟揭开高校科研最不堪的一幕》. 网易新闻.

知乎专栏. (2025-11-21). 《江科大首席科学家唯一博士生:郭伟从未上课,是骗子神棍》. 知乎.

中国网教育. (2025-11-21). 《江科大首席科学家被打假 其团队博士曾无奈退学》. 中国网.

搜狐. (2025-11-22). 《"博导"郭伟的双面人生:江西小镇高中毕业,村里不确定其是否上过大学》. 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