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 6 月 2 日,著名山水画家张葆东老师做客央视书画频道天津新闻中心《每日一画》栏目,为广大书画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黄山绘画学术讲座。张葆东老师深厚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创作经验,让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绘画技法的分享,更是一场对黄山水墨山水画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探讨。

张葆东老师祖籍河北,1958 年生于天津,在艺术的道路上,他有着深厚的师承背景与丰富的艺术履历。作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等,他在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师承梁崎、龚望先生,还曾得到孙其峰、赵松涛、郎绍君、穆凌飞等名家指点,这些艺术大家的教导与熏陶,为张保东老师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市、区级美展中亮相,部分作品更是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或是被中外收藏家珍藏,如国画作品《高莭》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溪山秋韵》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这些荣誉无不彰显着他的艺术成就。此外,他还著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红袍《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张葆东画集》,《中国画线描黄山画谱》等美术著作,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本次《每日一画》的现场,张葆东老师以《黄山奇峰》为创作主题,现场挥毫泼墨。在绘画过程中,他详细讲解了黄山作品在绘画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与创作理念,同时将古今著名山水画家的代表作品与创作风格进行对比,深刻阐述了黄山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 闻名于世,独特的地质地貌与自然景观为画家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在绘画黄山时,如何准确把握其独特的风貌与神韵,是每一位山水画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观察与写生:捕捉黄山的神韵张葆东老师强调,绘画黄山的首要前提是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写生。他分享道,自己曾多次前往黄山实地采风,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观察黄山的变化。清晨的黄山,云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午后的黄山,阳光明媚,怪石嶙峋的轮廓清晰可见;傍晚的黄山,夕阳余晖洒在山峦之上,呈现出一片金黄灿烂的景象。每一个时刻的黄山都有着独特的美,画家需要通过观察,捕捉到这些瞬间的神韵,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写生是将观察所得转化为绘画素材的重要过程。在写生时,画家不仅要描绘出黄山的外形,更要注重表现其内在的气质。张葆东老师现场示范了如何在写生中快速记录黄山的主要特征,他运用简洁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山峰的轮廓,用不同的笔触表现出松树的形态与质感。他提醒大家,写生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与概括,抓住黄山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二)构图:营造黄山的意境构图在黄山绘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整体效果与意境表达。张保东老师在现场创作中,精心设计画面的布局。他以主峰为中心,通过高低错落的山峰、蜿蜒曲折的溪流、疏密有致的松树等元素,构建出一个富有层次感与节奏感的画面。
在构图时,要遵循 “虚实相生”“疏密得当” 的原则。黄山的云海是表现虚实关系的绝佳元素,画家可以通过留白与墨色的对比,展现出云海的缥缈与灵动,使画面产生空灵的意境。而对于怪石与松树等实体元素,则要合理安排其疏密分布,避免过于拥挤或松散,让画面既有丰富的细节,又不失整体的和谐。
(三)笔墨:表现黄山的质感与气势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在黄山绘画中更是如此。张保东老师在绘画《黄山奇峰》作品时,运用了多种笔墨技法。他以浓墨表现山峰的阴暗面,展现出山石的厚重感;用淡墨描绘远处的山峦与云海,营造出悠远的空间感。
不同的笔墨技法可以表现出黄山不同的质感与气势。例如,斧劈皴适合表现黄山陡峭的石壁,通过侧锋用笔,快速有力地皴擦,能够展现出石壁的险峻;披麻皴则更适合描绘较为平缓的山坡,线条柔和流畅,给人以温润之感。张葆东老师强调,笔墨的运用要根据黄山具体的景物特征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选择与变化,做到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黄山绘画的艺术特点,张葆东老师将古今著名山水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古代黄山绘画名家及其作品特色1. 渐江:渐江是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黄山作品以简洁、空灵著称。他的《黄山图册》中,常常以寥寥几笔勾勒出黄山的轮廓,通过大量的留白与简洁的线条,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意境。渐江的绘画风格受到其出家后的心境影响,作品中蕴含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他善于捕捉黄山的独特形态,将山峰的奇崛与松树的孤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虽然画面简洁,但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1. 石涛:石涛的黄山绘画则充满了创新与活力。他主张 “搜尽奇峰打草稿”,注重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在他的《黄山八胜图》中,运用了丰富多变的笔墨技法,画面构图大胆新颖,常常打破传统的构图规则,以独特的视角展现黄山的壮丽景色。石涛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他通过笔墨的挥洒,将黄山的气势与神韵表现得十分生动,对后世的黄山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现代黄山绘画名家及其艺术贡献1. 黄宾虹:黄宾虹是近现代山水画的大师,他的黄山作品以 “黑、密、厚、重” 的画风著称。黄宾虹多次游历黄山,对黄山的山水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他在绘画中,通过层层积墨的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与厚重的质感。他的黄山作品,虽然初看可能觉得画面黝黑,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变化与生机。黄宾虹的绘画不仅是对黄山景色的描绘,更是他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精神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 张大千:张大千的黄山绘画风格多样,他既擅长工笔重彩,也能驾驭水墨写意。他的《黄山文笔峰》等作品,以其独特的泼墨泼彩技法,展现出黄山的绚丽多彩。张大千在绘画中,将传统的笔墨技法与西方的色彩观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他的黄山作品,既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使黄山绘画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三)张葆东老师的黄山绘画风格与创新与古今黄山绘画名家相比,张葆东老师的黄山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创新。他在笔墨运用上,既吸收了古代画家的精湛技法,又融入了自己对黄山的独特感受。他的作品中,既有渐江的简洁空灵之美,又有石涛的创新活力;在构图上,他借鉴了黄宾虹的丰富层次与张大千的大胆新颖,同时又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调整与变化。
张葆东老师的黄山作品更注重表现黄山的雄浑气势与人文精神。他通过对黄山奇峰、怪石、松树等元素的精心描绘,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在色彩运用上,他虽然以水墨为主,但也会根据画面的需要,巧妙地融入一些淡彩,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展现出黄山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多样风貌。
三、黄山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黄山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题材黄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中国山水画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自古以来,无数画家以黄山为创作对象,描绘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从古代的渐江、石涛,到近现代的黄宾虹、张大千,再到当代的张葆东等画家,他们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现了黄山的不同面貌与魅力。这些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题材库,使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内容更加多样化。
(二)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表现黄山的独特风貌,画家们不断探索与创新笔墨技法。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松涛等景物,要求画家运用不同的笔墨技巧来表现其质感与神韵。例如,为了表现黄山陡峭的石壁,画家们创造了斧劈皴等技法;为了展现云海的缥缈,又发展出了留白、渲染等技法。这些笔墨技法的创新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段,也推动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整体发展。
(三)传承与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黄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坚韧、崇高、壮美等精神品质。黄山水墨山水画通过对黄山景色的描绘,传承与弘扬了这些传统文化精神。画家们在绘画黄山时,往往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融入其中,使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山水画卷,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观众在欣赏黄山水墨山水画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讲座的最后,张葆东老师鼓励广大书画爱好者要多走进自然,深入观察与体验黄山的美,同时要认真学习传统绘画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表示,黄山水墨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无穷无尽,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画笔,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每日一画》栏目中张葆东老师的黄山绘画学术讲座,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黄山绘画的艺术魅力,更深入了解了黄山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相信通过这次讲座,会有更多的人爱上黄山绘画,投身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传承之中。
责任编辑:王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