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大约已知道,唐人岑参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诗而最精彩的一类创作是“七言边塞长歌”,至于别的体裁或题材,岑参稍逊一些了……怎么了?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文学方家的意见亦大差不差。如一代宗师王世贞道岑参是“五言近体,高岑俱不能佳”(《艺苑卮言》)——捎带手把与之齐名的高适也批评了,批评这两位写不好五言律诗;而更大更大的学问宗师王夫之道岑参是“高岑以气取篇,五言近体,自非其长,句短气浮,固必有趋蹶之患”(《唐诗评选》),这就又把高岑二位文学巨匠不以五律见长的原因点破了。
什么原因呢?——大约这二位皆以“气”胜,故最宜扬鞭驰骋于七言长歌;相比之下,短小的五律体裁“场地有限”啊。

岑参塑像(湖北岑河镇岑参纪念馆)
不过,接下来推荐给师友们的正是一首岑参的五律——是的,就是方家眼里他最不擅长的体裁;且题材上,这首五律偏又不是边塞行旅,诗题:《寄左省杜拾遗》。
但,为什么呢,为什么是这样一首“双料短板”呢?我们当然知道它一定不差,那毕竟是岑参啊,但这……这双料短板之作又能是什么“千古绝唱”吗?……——我们先看诗,《寄左省杜拾遗》之诗云:
联步趋丹陛,
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天仗”谓皇帝仪仗)
暮惹御香归。(“御香”谓宫中熏香)
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
自觉谏书稀。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画意
此诗的第一大优点:巧思怎么样,您以为如何?——这里先补充几点此诗的背景,盖:一者,题目中的“杜拾遗”就是我们的诗圣杜甫。时在唐肃宗至德二年、乾元元年(757年-758年),岑、杜二位同在中央朝廷为官。而,二者,所谓“左省杜拾遗”,是杜甫当时正做着门下省左拾遗(“左省”即门下省)而岑参呢,岑参是中书省(右省)右补阙;俱担任着皇帝身边的谏官职务。所以啊,三者,此诗其实是两位职责相仿、志情投契的老友之间的相互赠答、唱和。是的,杜甫对此也是有“和诗”的,题曰《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下文也会展览给大家。
好了,明确了这些,我们看诗吧。但,还是那话,它好在哪儿了?读来,似乎……似够不上“千古绝唱”的高度吧?——个人愚见并古今较主流的学术观点,姑妄言之,此诗好在了“两个大优点加一个小优点”,谓之“绝唱”,并不过分。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画意
其第一大优点是,写得巧啊,真巧妙。“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这看着是夸人的话吧?夸皇家威仪——“我和您杜老兄,天天寄身的都是这种大场面啊”。而再往下,“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看着也是夸人的话吧?夸:“看看我和您杜老兄这班上的!早上随皇家仪仗进去,傍晚惹一身顶顶高贵的熏香回来……哎呀呀,这班上的!”到了结尾的“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那都不止是夸人了,而是颂圣拍马屁,拍道:“这真是圣朝气象啊!杜老兄,咱们这做谏官的都要失业了”,简直拍得轰响……
然而,您一定也早已品出来了,这首《寄左省杜拾遗》的底色绝非它表面呈现出的一派“夸,夸,夸”,而是……是什么呢?其实是一片“骂,骂,骂”。

“丹陛”、“紫薇”、“天仗”诸语,皆喻皇帝
什么“圣朝气象”?什么“谏官失业”?那不就是朝廷上下联手自欺欺人的吗?“唐肃宗”或“至德二年”这些历史词条连接的是什么年月,谁不知道吗,真就天下太平到了“自觉谏书稀”的程度了?生民涂炭,天下破碎,碎到姥姥家了!即此翻回头看开头的几句,看“丹陛”、“天仗”、“御香”几句,不闻一声骂却处处皆怒气。“你们啊……你们就忽悠吧,你们就天天摆弄那些门面工程吧!好吧好吧,都听你们的,一切正常……正常不行吗?干得好啊!你们干得太好了!”——巧思啊,太巧了,岑参藏针于绵,骂在远处,以通篇“反话”写成了这首诗……

“青云羡鸟飞”画意
此诗的第二大优点:用字稳准狠然而,不对吧,都是你瞎猜的吧?正着读这首诗不是也读得很通畅吗——这就是一首谄谀颂圣的俗品吧?——这就说到了《寄左省杜拾遗》的第二大优点,曰:用字极准,稳、准、狠——狠到哪怕调整一两个字,就真的成了一首颂圣的俗品了。
此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的“悲”字或“羡”字就是万万调不得的。于承上启下的颔联位置“悲”这一下,全诗的真义方得以确凿无疑。而仅仅是“悲”还不够,“悲”主要负责“启下”,惟主动推向“我好羡慕天上自由自在的鸟啊”这一层,才有上文的“丹陛”“天仗”种种实则不值得羡慕——实则都是困住积极建树之臣的牢笼已哉,是并不好笑的笑话已哉……——用字实在稳准狠,字字打在十点十环,分毫改易不得。

“白发悲花落”画意
还有吗?——有啊,太有了!再如“自觉谏书稀”的这个“自”字,为什么不是“众觉谏书稀”?盖因那就真的成了“大家都觉得很好”,就真的没有自己的视角了,就真的滑向便宜的颂圣了……而全诗最精彩最稳准狠的用字可能还不是上述诸例,而是“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晓”字、“暮”字。如此写,写出了什么了?写出了朝朝暮暮、日复一日——日复一日的忽悠,日复一日的人浮于事、无所建树;且这一“晓”一“暮”的用字,更平常而因此更隐蔽,把作者的骂声藏得更深、推得更远——剪不断而理即不乱的寻思不尽之妙(化用何庆善观点)。
通篇布局上的“反话”巧思,以具体字句上的稳准狠实现之,且那还不是什么奇字、怪字、硬写硬转……若这都不是“千古绝唱”,那就干脆别唱了。

“片石千秋”(拍摄于河南南阳汉画馆)。借来形容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的用字功夫,还挺合适的。
此诗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小优点最后,不是“两个大优点加一个小优点”吗?那个“小优点”又是什么呢?
还记得本文开头王夫之批评岑参的“气”太足,以致五律这种短小的体裁稍嫌施展不开吗?船山先生批评得很好,也堪堪就是那三个字——“稳准狠”。惟这首《寄左省杜拾遗》却施展得刚刚好——气、韵和谐,神、形和谐。这就是它的“一小优点”,是相对于岑参自己、岑氏文学的一个优点。太复杂的不说了,要之,大家是不是不会觉得《寄左省杜拾遗》作为五律,用力太满、呼喊太疾、壮怀太烈?
盖五律最相宜的那种节奏感,它完全抓到了,乃或优于一般的五律节奏而呈现为了“起语华艳,初联放宽,次联突出奇语,平平结……”(明代顾璘《批点唐音》)这对不善五律体裁且写惯了边塞奇峭题材的岑参是尤为难得的……

“灵石不言”(同上图)。借来形容《寄左省杜拾遗》对于五律体裁施展得刚刚好,也挺合适的。
最后之最后:杜甫唱和之诗最后之最后,想必您还没忘了岑参这首《寄左省杜拾遗》是有杜甫这个特定的阅读对象的吧?——杜甫的唱和之诗是:
窈窕清禁闼,
罢朝归不同。
君随丞相后,
我往日华东。(两人职分有不同)
冉冉柳枝碧,
娟娟花蕊红。(暗藏人生迟暮之叹)
故人得佳句,
独赠白头翁。(呼应岑诗“白发”句)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什么意思呢?——“岑老兄啊,我都懂,我当然都懂。惟您老兄和我,职分还是不同,您的前程好多了啊!就……就让冉冉柳枝、娟娟花蕊陪伴天下的真君子吧!您啊您……谢谢您写给我这篇佳作。我老,君老,碧树红花皆老,独它不老……”

“冉冉柳枝碧”画意
一则,杜甫的这封回信,不是再次证明了岑参的那首诗绝非颂圣的俗品吗?岑、杜的心意是相通的,那种时不我与、时局配不上君子志节的悲愤是相通的。再则,这首诗的“经典杜甫元素”真的很足啊。譬如格律严谨又不失灵活,“窈窕清禁闼,罢朝归不同”即下句对上句的拗救;譬如“冉冉”、“娟娟”之语,乃正见得到杜诗对于叠字一贯的出神入化的运用……
而,三则,杜甫的这封回信对岑参之诗的“拓展”尤其好——拓展到了一个“情”字。盖彼一岑诗总体议理而此一杜诗总体讲情。“我老,君老,天若有情甚至天亦老,而偏偏就情这个催人老的东西自己不老啊。别浪费它。说与我听,与知己听,亦尽可说与牢笼着你的浅浅天宇听……”“吾党之朋友们啊,何妨狂简?何妨斐然成章?……情亦目的。”——这里借来,送给读到这篇小文章的所有师友。
写于出差河南途中
2025年10月25日星期六
【主要参考文献】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顾璘《批点唐音》,王世贞《艺苑卮言》,王夫之《唐诗评选》,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马茂元、程千帆、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本文多参看此书何庆善老师观点),罗宗强《唐诗小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