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史王薛,别看薛家跻身四大家族之中,但薛家的地位真的很拉垮。当初最多也是占了有钱的份,后来连这点优势也没有了。
说到薛家的家世,很直接的一点就可以看出:贾府中一群太太及姑娘们,身份都是官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等人都有诰命。唯有宝钗母女没有拿得出手的身份都没有,她们是民妇和民女。
作者提到王子腾夫人时,用词是“夫人”,而不是说王舅妈。但是薛家合家上京,说的是薛姨妈,却没说是薛夫人,因为薛姨妈的身份不能称其一声夫人。
展眼过了一日,原来次日就是王子腾夫人的寿诞,那里原打发人来请贾母王夫人的,王夫人见贾母不自在,也便不去了。(第二十五回)
薛宝钗的家世,可以说曾经不低,在门子的护官符中,薛家高居第四,祖上是紫薇舍人。
这就是说薛家曾有个地位还不差的祖父,当时的薛家可以称得上是大富,所以薛宝钗的父亲能娶到王家的女儿薛姨妈,薛宝琴的父亲也能趁自己在世时给女儿订下梅翰林这门亲家。
但是从薛宝钗父亲这辈开始,薛家已在迅速没落,薛姨父到死都没能给薛姨妈挣来一付诰封。由薛姨父这辈起,薛家就已经跌出了原来的那个权贵阶层,父辈兄弟(宝钗之父和宝琴之父)二人一死,薛家只能用江河日下来形容了。
贾史王三家,几代下来依然有官职,内眷都是官眷,有诰封。而薛家,是民。社交场合,远不止称不了夫人这么简单,背后呈现的更是阶级差距。元春省亲,各位夫人都按品大妆迎候,薛姨妈只能跟着黛玉宝钗这样的小姑娘以亲戚身份觐见。
书中第五十八回说到,宫中老太妃薨了,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
是日薛姨妈尤氏率领诸人直送至大门外方回。
后来送灵时候,因两府无人主持管事,尤氏用个理由告了假。
宁府贾珍夫妻二人,也少不得是要去的。两府无人,因此大家计议,便报了尤氏产育,将他腾挪出来,协理荣宁两处事体。
王熙凤没参加随祭与送灵是因为她那时重病无法成行,尤氏没参与送灵是因为报了产育,留她下来协理荣宁两府之事。但薛姨妈既没有参与随祭,也没有参与送灵,不是她有事或不舒服,而是因为她没有诰命。
宫里“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的选秀,只有薛家郑重其事送女入京参选。其他官家根本不希望女儿入宫,但薛家却将这当成了唯一的出路。
因为薛家已经没有了官场上的渠道,只能走后宫路线。薛宝钗备选这事,可以说是薛家最后的体面和希望。薛宝琴之父眼疾手快抢先给宝琴定下了翰林梅家,而身为堂姐的薛宝钗,她的姻缘一直不尴不尬的吊在半空无人问津。
所以薛家出了事,只能仰仗依旧辉煌的亲戚们的官场势力,薛家自身,能拿出来的只有钱,以及一个虚无的世家名头。
到了薛宝钗这一辈,哥哥薛蟠混在官宦子弟队伍里吃喝玩乐,看似地位相当,实际上权贵们根本瞧不上他,称他为薛大傻子。
而到了婚嫁时,薛家的地位之低越发明显。亲戚们平时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但到结亲时谁家都不愿把女儿嫁给薛蟠。
王孙公子,官宦少爷,薛蟠混在其中吃喝玩乐可以,可是门不当户不对,没有哪个官家小姐会嫁给没落的商户之子。薛蟠能娶的只有桂花夏家的女儿,就这都还是求三求四连哄带骗娶到的。
现在你明白了吧,为什么薛姨妈一定要住在贾家不走,甚至连娶儿媳妇都要在贾家办喜事?还有薛宝钗为什么在贾家四处承色陪坐,连贾府的奴才都留心结交?
因为留在贾家,尚能借着亲戚的荣光勉强留在原来那个圈子,若出去自立门楣的话,薛家连桂花夏家都不如。
夏家母女至少能在商言商撑起皇商的门头,薛家只能在旧日的光环下自欺欺人沉沦。
贾府过年过节,王夫人凤姐等日日忙着赴席应酬,往来的都是大员内眷侯伯夫人,而薛家母女却忙着筹划摆酒请铺子里伙计。相形之下,实在扎心。
但更扎心的是,哪怕是借光于亲戚,结果却连亲舅舅王家的光薛家都借不上,以致于薛门王氏只能拖儿带女的借居贾氏姐夫家中。人情冷暖,如鱼饮水,薛家自知。
王家当时说是带了家眷赴任,但这是事实还是借口,估计薛家心里很清楚。你看凤姐宝玉被马道婆扎了小人时,王子腾夫人就在现场,第二天王子腾还亲自来看宝玉。更别提后面王子腾夫人过生日,宝玉等人去王家的描写。
所以王家人明明在京,而在贾府来回折腾迁居住处的薛姨妈,硬是不回娘家依兄长而居,硬赖在姐夫家不走。这个中奥妙,相信读者朋友都很明白。
为何薛家承受着种种扎心也要硬杠下来,这值得吗?当然值得。你想,以南安太妃的身份,她会到薛府跟薛姨妈把酒言欢吗?做梦都不可能吧。但是在贾家,薛宝钗就能借着贾府的光拜见南安太妃,以及其他众多的贵妇。
这就是上层的圈子,她就算拼了命四处承色陪坐,也要跻身这个圈子里。只有在这个圈子,她才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会。
有没有发现,薛家和刘姥姥虽然穷富有别,但其实都是到贾府打秋风。只不过,刘姥姥打的是银子;而薛氏一家,打的是圈子。更巧的是,刘姥姥和薛家都是王夫人的“穷”亲戚。
所以你说薛宝钗的家世低不低?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