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发生在华北平原某村的土地流转纠纷引发社会关注。70岁的张老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家12亩承包地流转给某农业公司,合同中暗藏“承包期自动续约至2043年”的条款。随着调查深入,该村竟有300余亩耕地通过类似“阴阳合同”被长期占用,部分土地已悄然变身商业采摘园。这起事件撕开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合法外衣下的侵权陷阱”,暴露出数字时代农民权益保护的深层困境。
一、数字鸿沟下的“合同陷阱”:农民为何屡屡踩坑?在兰城村村委会的调解现场,张老汉颤抖着双手展示两份截然不同的合同:一份是盖着村委会公章的《土地流转协议》,另一份是夹在文件中的《补充条款》。后者用极小字体标注“流转期限与二轮承包期同步自动续期”,这意味着土地承包权将在老人有生之年被彻底剥夺。这种“阴阳合同”并非孤例,据统计,2025年全国农村土地纠纷案件中,涉及合同欺诈的占比高达37%。
数字技术的普及本应成为农民维权的利器,却成为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在山东济宁,诈骗团伙通过伪造“阿里菜鸟”授权书,在农村地区发展17家虚假快递加盟点,利用老年人对电商平台的不熟悉,以“股权分红”为饵骗取近百万加盟费。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合同都经过专业律师“把关”,将违法条款包装成“行业惯例”。
二、规模流转背后的“资本暗战”:谁在侵蚀耕地红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资本下乡呈现新特征。某涉事企业在接受调查时辩称:“我们每年支付800元/亩的流转费,远高于当地500元/亩的平均水平。”但卫星遥感图显示,被占耕地中超过40%已硬化为水泥地面,永久基本农田的耕作层遭到破坏。这种“以租代征”的变通手法,让《土地管理法》第37条“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的规定形同虚设。
资本的触角还伸向宅基地领域。在南方某省,某文旅公司以“盘活闲置农房”为名,诱导村民签订20年长租合同,将传统民居改造为网红民宿。当老人发现租金仅占运营收入的15%时,维权之路已被“违约金天价条款”堵死。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央一号文件“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的紧迫性。
三、破局之道:构建数字时代的农民权益防火墙要破解困局,需打好“制度+技术”组合拳。固阳县法院创新推出的“土地流转电子合同备案系统”值得借鉴,该系统将GPS定位、承包权证编号、流转价格指数等关键信息上链,实现“一地一码”全程追溯。当张老汉的孙子用智能手机扫描合同二维码时,系统立即弹出“期限异常”的红色预警。
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重塑乡村治理生态。兰城村探索的“三权分置2.0”模式颇具启示: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设立村民理事会土地流转议事会,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受让方资质、经营能力、信用记录进行立体审查。这种模式实施后,该村土地流转溢价率提升23%,纠纷率下降81%。
四、乡村振兴不应是“资本盛宴”:守护农民的“土地命根子”站在张老汉家的田埂上,望着被水泥桩圈起的土地,笔者深感痛心。这些承载着祖辈汗水的沃土,不该成为资本逐利的牺牲品。中央网信办《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要求“打造涉农数据开发利用场景”,但技术中立的前提是价值中立。当算法推荐将“高流转费”合同置于显眼位置,却将风险条款隐藏在次级页面时,数字平台难辞其咎。
守护耕地红线,需要建立“农田大管家”数字孪生系统,对流转土地的种植结构、化肥使用、灌溉水量进行实时监测。更需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在浙江某村,村民自发组织“土地卫士”微信群,定期上传流转地块照片,形成“云端守土”的民间力量。
这起土地纠纷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荆棘与希望。当70岁的老农都能熟练运用“全国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比价时,当卫星遥感图能实时显示每块耕地的“健康指数”时,我们才有底气说:这片土地,真正属于世代耕耘的农民。守护耕地,就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根基,这场保卫战,没有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