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权力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

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抱怨?“老板太糟糕了,天天挑刺,可谁让人家是老板,我也没办法。”“老公太懒了,油瓶倒了都不扶,我真

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抱怨?

“老板太糟糕了,天天挑刺,可谁让人家是老板,我也没办法。”

“老公太懒了,油瓶倒了都不扶,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

“婆婆太奇葩了,处处刁难我,为了家庭和睦,我只能忍。”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被动的一方。我们无奈地摊开手:“人家有钱有权,地位比我高,我能有什么办法?”

但今天,我想告诉你一个或许会让你感到刺痛,却能让你瞬间清醒的真相:他们之所以能让你不舒服,是你允许的。是你亲手把伤害你的权利,交到了他们手上。

权力的真相: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

我们通常以为,权力是自上而下的。老板管员工,父母管孩子,似乎天经地义。

但《人民的名义》里有个情节很有意思。侯亮平被任命为反贪局局长,拿着红头文件,带着尚方宝剑。按理说,他权力很大吧?但一开始,下属根本不买账,他谁也指挥不动。直到后来他展现了能力,大家才心甘情愿配合。

这说明什么?真正的权力,是自下而上的。

只有下属认可了领导,领导才拥有指挥权;只有孩子认可了父母,父母才拥有管教权。

你能够领导我,是因为我认可了你的领导;你能够欺负我,是因为我忍受了你的欺负。

这就好比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心房的钥匙”。我们可以选择把钥匙交给清洁工阿姨,让她进来帮忙打扫(合作);但很多时候,我们稀里糊涂地把钥匙交给了那些糟糕的人,让他们在我们的房间里随意践踏,而我们却站在一旁,以为自己无能为力。

你是如何弄丢那把“钥匙”的?

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三种陷阱,把自己手中的权力拱手让人。

1. 语言陷阱:主动递刀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宝贝,先把玩具收起来好不好?”“先吃饭行不行?”看似民主,实则你主动把“拒绝”的权利送到了孩子嘴边。当孩子说“不好”时,你不仅失去了权威,还失去了管理权。如果你换成坚定的陈述句:“马上收拾好玩具,过来吃饭。”局面完全不同。

2. 行为陷阱:默许越界你抱怨老公乱扔袜子,可他一扔,你就一边骂一边捡。你的行为在告诉他:“你可以乱扔,我会兜底。”是你授权了他继续懒惰。职场新人做不好方案,你抱怨两句后自己拿过来重做。你的行为在告诉他:“你可以不成长,我会替你干。”是你授权了他继续压榨你的时间。

3. 心理陷阱:自我设限同样一句批评,不喜欢的同事说了,你觉得他在针对你,气得半死;喜欢的同事说了,你觉得他在帮你,心存感激。你看,是你把“让我生气”的权利,交给了那个你讨厌的人。是你允许他的话像刀子一样扎进你心里。

收回钥匙,做更强大的自己

既然钥匙是我们交出去的,那么,我们随时都有权利把它收回来。

第一步:看见(Awareness)列一张“授权清单”。当你感到痛苦时,问自己:

我现在有什么困扰?

我把什么权利交给了谁?(比如:我把“评价我价值”的权利交给了那个挑剔的老板)

我为什么要交出去?(比如:因为我不敢承担冲突的后果)

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当你意识到“原来是我给了他伤害我的权利”时,你就从无助的受害者,变成了有选择权的掌控者。

第二步:表达(Expression)别做沉默的好人。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曾担心提要求会被开除,但她还是勇敢地跟老板说:“我需要每天5点半下班陪孩子。”结果老板同意了。这就是通过表达,收回了“掌控自己时间”的权利。

面对那个把你当情绪垃圾桶的朋友,与其隐忍,不如真诚地说:“我们以前无话不谈,现在却只剩负能量了。这让我很难受,我们需要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步:行动(Action)如果表达无效,那就用行动投票。我在一个合作群里,对方不停攻击我的同事。我澄清事实无效后,直接选择了退群。退群这个动作,就是我在宣告:“我收回听你抱怨的权利。”

面对那个死活不肯请保姆、又天天抱怨带娃累的姥姥,别再求着她同意。直接带几个保姆回家面试,用行动告诉她:“请不请保姆,这个决定的权利在我手里。”

社会心理学之父库尔特·勒温说:“所有的权力都是在互动中产生的。”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处于什么位置,请记住:你随时随地都有权利。

你拥有拒绝的权利,拥有表达的权利,拥有离开的权利,拥有定义自己价值的权利。

别再把自己当成那只无辜的小白兔。握紧手中的钥匙,关上那扇不该敞开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