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第4国燕国有多牛?公孙家割据辽东48年!萨沙问答第253集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以外,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维持了48年之久,还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燕国。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曹操和孙权都竭力拉拢公孙家族,甚至默许燕国的存在,可见其影响力之巨。
燕国在强大的魏蜀吴三国夹缝中生存下来,这背后必然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慢慢来看。
辽东公孙家的地盘,大体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南部和朝鲜国北部地区。
而公孙家之所以能够雄霸辽东长达48年之久,同他们的先祖,也就是辽东大帝公孙度的雄才伟略是分不开的。
公孙度幼年跟随全家搬迁到辽东,以躲避战乱,对这里的各方面情况都很熟悉。
长大后,他因才华出众,受到当地太守的赏识和重用,被举荐为官。
依靠卓越的军政才能,公孙度从底层出身的无名小卒,一度爬到冀州刺史的高位,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然而,在那个看重出身的东汉官场,公孙度就算再有才能也难以突破贵族门阀的种种限制。他很快被罢免刺史职务,只能继续回到地方上做太守。
董卓乱政之后,公孙度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判断中原又将大乱,自己没有必要蹚浑水。
于是,40岁的公孙度自告奋勇回到老家辽东做官。
此时,辽东局势很乱,外敌如高句丽、乌桓、扶余四处出兵入侵,攻城略地;内部各种盗匪集团、黄巾余孽横行,四处杀人放火。更要命的是,辽东的豪强家族很多,家家养有私兵,借此拥兵自重。
显然,辽东是一个非常烂的摊子,去这里当官就是坐在火山口上。
不过,凡事有弊就有利。
辽东位置偏僻,属于山高皇帝远的地区,此时衰败的东汉政府压根不能有效管理,这里几乎是无主之地,为公孙度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于是,董卓就送了一个顺水人情,委任公孙度为辽东太守。然而,董卓没有给公孙度一兵一卒,也不给一分钱的军饷,只是送了一张委任状和一枚官印,一切都要靠他自己了。
这难不倒能力超群的公孙度,他是一位极具才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作为朝廷命官刚到辽东以后,公孙度手下只有一二百心腹士兵。
他审时度势,认为当前辽东的最大威胁还不是入侵的外寇,而是内部的各种割据势力。
这些割据势力以豪强家族形式盘踞辽东多年,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安排家族子弟为官,几乎垄断了地方的经济和政治,成为一个个土皇帝。
而这些家族压根瞧不起草根出身的公孙度,认为他无钱无兵无权无势,恐怕只能跪在地上祈求他们的照顾,甘心作为傀儡。
然而,公孙度是个乱世英雄,也是能够同刘备、曹操、孙策相提并论的大人物。
到了辽东以后,公孙度先是争取民心,实施了众多轻徭薄税的政策,将民愤很大的贪官,襄平令公孙昭公开乱棍打死。此举大快民心,老百姓开始拥护公孙度。
接着,公孙度准确判断形势,打着维护法律尊严的旗号,拉拢一些实力较弱的豪强家族,共同对抗实力较强的家族,以避免四处树敌。
在较强的豪强家族垮台后,公孙度再转而对付曾与自己合作的家族。
于是,短期内公孙度就消灭了大小上百个豪强家族,甚至将辽东赫赫有名的田氏家族满门抄斩。
至此,剩余的辽东豪强家族们元气大伤,已经无法同公孙度为敌了,只能转而归顺。
消灭了这些割据势力以后,公孙度顺应民心,训练出数万人的精锐部队,开始围剿横行当地的各种匪盗团伙。由于公孙度卓越的军事才能,不到三年时间,当地大小匪盗基本被荡平,治安状况显著改善,民心大振。
虽然内部的敌人都被消灭了,辽东的外部还有强敌,就是高句丽、乌桓和扶余三大敌人。
其中的扶余较弱,构不成主要威胁,但高句丽和乌桓都非常强大。
幸运的是,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乌桓虽然兵力惊人,却因缺乏统一领袖,各部落分散,甚至内斗不断,难以凝聚起来。
但高句丽则是农耕民族,拥兵数万,才是辽东的心腹大患。
在长达百年内,高句丽不断入侵辽东,抢劫杀人、掠夺人口,无恶不作。
以121年为例,高句丽第一次攻打辽东,就烧毁多个城市,俘虏汉人老百姓2000多人为奴隶。同年,近万高句丽军队又第二次攻打辽东,杀死汉朝太守蔡讽。几个月后,高句丽又第三次进攻辽东,攻势猛烈。就在辽东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颇为强大的扶余国偷袭高句丽后方,才使得后者草草撤军。
随后多年,高句丽不断入侵。在146年,高句丽军队攻入辽东,杀死汉朝太守,甚至将太守夫人作为战利品掠夺回国。
面对三个强敌,公孙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付。
公孙度编组了近万名骑兵,用汉族骑兵对付乌桓的骑兵,首先向西猛击乌桓。公孙度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将乌桓众多部落重创。
乌桓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他们可以游牧的地域辽阔,并不需要长期停留在某一处。被公孙度猛击后,乌桓各部落被迫离开辽东地区,不敢随便东进。
接着,公孙度招抚实力较弱的扶余,甚至同扶余部落贵族联姻结亲,不费一兵一卒解除了他们的威胁。
先后搞定乌桓和扶余以后,公孙度仍然需要对付最后一个强敌,高句丽。
万幸的是,在197年高句丽老国王去世,他的几个兄弟争夺王位发动内战。公孙度趁机倾全国发动进攻,重创高句丽军队主力。
眼见打不过公孙度,高句丽被迫将都城(在今天辽东本溪市),向东西方面搬迁近100公里鸭绿江边的丸都城,随后几十年不敢大规模攻击辽东。
至此,公孙度解决了内外的敌人,彻底稳定了辽东的局势。
在公孙度治理辽东期间,中原地区果然陷入了严重的动荡。
先是董卓杀了汉少帝和何太后,扶持了傀儡皇帝汉献帝,借此篡夺了东汉的政权。
接着就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在撤退期间一把火烧毁首都洛阳。
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很快开始互相攻打,董卓不久后也被王允、吕布杀了!
眼见中原乱成一锅粥,公孙度对亲信大臣柳毅和阳仪说:“汉室要灭亡了,我也要考虑什么时候称王了”!从190年开始,公孙度实际上已经成为辽东的国王,不再听从东汉朝廷的命令。
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虽然深知在辽东有足够的力量称王,却明白没有争夺中原霸权的资本,因此决定安守自己的地盘,等待有利的时机。
在公孙度执政期间,他一方面不涉足中原的军阀混战,另一方面埋头发展辽东的经济。
在北方的袁绍和公孙瓒两强争霸期间,双方都用尽手段笼络公孙度,试图让他带兵入关助战。
公孙瓒甚至通过攀亲戚关系,自称与公孙度是一家人(尽管他们之间并无实际的血缘关系),邀请他一同征战天下。
袁绍更提出诱人的建议,要求两家联手夹击公孙瓒,随后平分他的幽州土地。
同头脑简单的乌桓、鲜卑部落不一样,公孙度只是表面上敷衍这两个军阀,却不出动一兵一卒。
尤其在公孙瓒全线溃败时,公孙度没有趁机派兵西进吞掉他的地盘,毕竟这会大大触怒袁绍。
稍后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期间,公孙度在这场争斗中巧妙周旋,接受双方的拉拢,却不轻易选边站队,避免直接卷入战火。
在北方因战乱而生灵涂炭的时候,幽州、冀州、青州、徐州的不少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逃到偏僻的辽东。
公孙度由此将人口扩大到六七十万规模,实力比之前强了两倍。
即便如此,公孙度认为辽东最多只能出动4万部队,库存军粮不足,入关作战又存在河西走廊的后勤运输瓶颈。那么,如果辽东部队擅自参加关内大战,很有可能一败涂地,甚至全军覆没。因此,他抱持着隔岸观火的态度,谨慎地避免贸然入关参战。
官渡之战以曹军大胜结束后,曹操考虑到袁绍儿子仍然盘踞北方,还是极力拉拢公孙度。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
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侯爵已经是顶级贵族了。
没想到,心高气傲的公孙度对这一封号并不满意,以为自己就是辽东王,区区侯爵不足以匹配他的地位。
他曾公开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尽管心有不满,公孙度也没有得罪曹操,反而上表谢恩,维持表面的和睦。
实际上,公孙度的不满,主要来自对曹操强大实力的深切忧虑。
虽然公孙度一直保持不介入关内混战的态度,然而袁绍病死以后,他感觉北方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辽东已经不能置身事外。
之前,北方是曹操和袁绍争霸,公孙度主要支持兵力较少的曹操,以牵制同自己领土接壤的袁绍。
官渡之战后,袁绍损失了大半主力部队,随后忧愤病死。
袁绍死后留下一个岌岌可危的局势,本来就不足以对抗曹操。然而他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又不和,互相出兵内讧,争夺大权。
在曹操大军压境下,大哥袁谭竟然主动出兵攻打弟弟袁尚,两军多次激战。
被击败后,袁谭竟然主动联络强敌曹操,一同攻打袁尚,自取灭亡。
公孙度认为,袁绍三个不成气的儿子,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袁家的地盘军队眼见就要被蚕食殆尽。
公孙度如果继续坐视不理,等曹操吃掉袁家三个儿子以后,就会统一北方,拥兵30万,实力如日中天。
这种情况下,只有4万兵力的辽东,即便拥有防御地形的优势,也会存在很大危险,未必能够自保。
所以,公孙度决定出动全部军队入关,联合袁熙、袁尚以及乌桓和鲜卑共数万之众,一同对抗曹操,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在这个节骨眼上,54岁的公孙度突然病死。
公孙度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宝座,继续面对动荡不安的北方局势。
公孙康的能力比父亲差远了,最大问题是缺乏战略眼光。
他的大臣,乐浪太守凉茂反对攻打曹操。凉茂认为曹操是海内名将,能征善战,麾下兵力强大,袁熙和袁尚兄弟则是烂泥扶不上墙,助战的乌桓骑兵更是乌合之众。如果辽东出兵帮助二袁,一定会引火烧身,毁掉自己的割据局面。
公孙康明知道凉茂曾是曹操亲手提拔的文官,仍然听从了他的建议,放弃了派兵入关参战。
讽刺的是,不久后凉茂就逃回曹魏境内,受到曹操的重用,最终被任命为世子曹丕的老师。
于是,曹操不顾众多谋士的劝告,在头号军师郭嘉的支持下,趁机火速出兵北上。趁着袁家三兄弟内讧的有利时机,曹操在1年内攻占冀州和青州,杀了反复无常的袁家长子袁谭。
2年后,在白狼山决战中(今天的辽宁葫芦岛市),曹操一举击溃袁熙、袁尚同乌桓的数万联军,杀死乌桓领袖蹋顿。
至此,除了辽东以外,曹操彻底统一北方,袁熙、袁尚以及乌桓数千残部,则仓皇逃亡辽东,投靠公孙康。
公孙康错失了最后一个良机,从此辽东再也无法同曹操政权对抗。
公孙康此人颇为短视,他没有意识到袁熙、袁尚兄弟仍然存在不小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号召力。
面对曹操的威胁和拉拢时,公孙康竟然决定将他们除掉,以此作为向曹操纳的投名状。
于是,出现了这样生动的一幕:袁熙、袁尚坐在冷冰冰的地上,面见公孙康。娇生惯养的袁家三子袁尚觉得太冷了,请公孙康取地毯铺在地上。公孙康则冷冰冰的说“你们的首级马上就要被送给千里之外的曹操处了,还需要铺什么毯子?”随后,刀斧手冲出来,将袁家兄弟斩杀。
此时的曹操,曾考虑一鼓作气打垮辽东,彻底消除背后的威胁。但是,古代从关内远征辽东存在地理上的巨大地理障碍,就是辽西走廊这道天然屏障。
出山海关以后,西方和北方都是连绵的山地,东方则是渤海。宋明时代出现的辽西走廊沿海平坦道路,在汉唐时代还被海水淹没,是一片海滩和沼泽,根本无法通行。
三国时代的大军从关内到辽东,或者从辽东到关内,都必须走崎岖难行的山路。这些道路的部分地区,连马车、牛车都无法通过,仅能通过单匹的骡马,存在巨大的运输瓶颈,根本不足以维持大量军队作战。
后来隋炀帝之所以连续三次被高句丽击败,最大的问题是解决不了通过辽西走廊的军用运输问题。
公孙度不敢随便介入关内战争,也是顾虑解决不了入关军队补给物资的运输。
曹操同袁家兄弟和乌桓决战的白狼山在辽西地区,距离公孙康控制的辽东核心地区,还有约300公里山路。
即便如此,曹操在白狼山也差点因为后勤供应艰难,而全军崩溃。
曹操大军不但遭受了冬季严寒,粮食短缺,甚至连水都搞不到。曹军曾经挖井取水,挖了深达百米,才侥幸得到地下水,否则军队早已溃散。
此外,官兵中爆发了瘟疫,死者很多。曹操的头号军师郭嘉,也在此地感染瘟疫不幸去世。
换句话说,曹操远征辽西的胜利,是一场军事冒险,在幸运之神眷顾之下才得以成功。
击败袁家兄弟后,曹军虽然获得辉煌的胜利,然而军粮供应几乎断绝。
无奈之下,曹操杀了数千匹宝贵的战马做粮食,才将军队艰难撤回关内。归途中,曹操奖励了先前反对他攻打乌桓的谋士们,承认此举太过冒险。
这次艰难的获胜,让曹操认定攻打辽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如果使用较小部队,难以对付公孙家的4万大军;如果使用大军出征,一旦在辽东陷入持久战,后勤供应必然崩溃,战争也就失败了。
而公孙度在辽东盘踞多年,修建了坚固的襄平城等众多防御工事,想要速战速决的难度极大。
万一曹军攻打辽东期间作战不利,南方和西方的强敌趁机大举进攻,局势将难以控制。因此,曹操只能暂时按兵不动,不去招惹公孙康。
然而,曹操是个狡猾的政治家,明明自己无力攻打辽东,却保持着巨大的军事威慑力,又进行各种拉拢。
得到袁家兄弟的首级后,曹操将公孙康提拔为左将军,封襄平侯。
此后几年,无所作为的公孙康病死。
公孙康的儿子年幼,由弟弟公孙恭暂时代理。
公孙恭同样没什么作为,坐视曹操大军南征西讨,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至此,曹操拥有400多万人口,是辽东人口的6倍以上。面对曹魏这个巨无霸,公孙恭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转而恭敬的侍奉曹操为大哥,以求平安无事,避免任何军事冲突。
有趣的是,公孙恭本来只是代理君主,体会到权力的滋味以后却不愿意随便放弃,连续掌权长达7年也不交权。
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比父亲公孙康和叔叔公孙恭都要强。他成年后,不动声色的拉拢辽东军政大臣,突然成功夺权,将叔叔软禁起来。
尽管公孙渊的能力不弱,相比爷爷公孙度还是差远了,更不能同曹操、孙权、刘备这些当时豪杰相提并论。
然而,作为一方霸主,公孙渊身边也有很多歌功颂德的马屁精。
在这些谄媚小人的恭维下,公孙渊开始飘飘然。他自认为家族盘踞辽东30多年,完全可以同曹操、孙权、刘备平起平坐。
此时,公孙渊已经有了称王称帝的野心,开始联络孙权以抗衡曹魏。
孙权这个老谋深算的策略家,早就想借助辽东从侧翼牵制曹魏,立即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领兵万人,带着金银财宝、九锡备物渡海欲封公孙渊为燕王。
可惜,公孙渊是个色厉胆薄之人。他虽然一直想称王,事到临头却又害怕了,唯恐偷鸡不着蚀把米。于是,公孙渊突然翻脸,斩杀了张弥、许晏等人,夺取了所有各种礼品。
此举等于同东吴彻底决裂,也是公孙渊最大的昏招。
发现此事后,曹魏表面上加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进行笼络,却从此对他产生了巨大的怀疑,认为此人迟早也会反叛。
果然,仅仅几个月后的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王,建立燕国,改元绍汉,此举等于公然背叛曹魏。曹魏皇帝曹叡大怒,派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率领大军攻打公孙渊。
公孙渊倒是有些军事能力,采用后退决战的战略,利用坚城和军营防御,同曹军打持久战。
毌丘俭数万军队进入辽东以后,久战不克,军粮断绝,只能仓皇撤退。
这次击溃曹军的进攻,公孙渊的兵力损失轻微。他更是志得意满,认为曹魏没什么了不起,出现了轻敌思想。
没想到的是,曹叡没有善罢甘休,得知战败后立即启用了心腹太尉司马懿,让他务必消灭辽东割据势力。相比年轻气盛的公孙渊,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司马懿分析局势,认为公孙渊刚刚打了大胜仗,此刻一定骄傲自大,防御松懈。
曹军此次发动突袭,肯定将公孙渊打个措手不及,有很大概率获胜。
因为公孙康有4万大军,又具备坚城和有利地形的优势,其他曹魏将领建议司马懿至少要带10万军队。
对此,司马懿断然拒绝:毌丘俭的惨败是个先例,说明攻打辽东不能使用大量部队进行持久战,否则后勤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他认为,兵在精而不在多,况且较少的兵力可以减少粮草供应,后勤的压力要小很多。于是,司马懿率领4万精锐部队,在238年突然发动闪电战,轻装突袭燕国。
果然,此时的公孙渊毫无防备,正在出兵攻打高句丽。
突然发现曹魏大军如天降奇兵,惊慌之下的公孙渊,只能仓促将对付高句丽的军队调回来迎战。
公孙渊的大将军卑衍、杨祚统率3万主力,急行军赶到今天辽宁鞍山海城市的时候,早已疲惫不堪,难以迎战。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停下来暂时驻扎,修筑营垒,采取守势。
司马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派遣一部主力猛攻卑衍,将其击退。
公孙渊另一个大将杨祚,被迫放弃营垒,率部赶来救援。
司马懿则虚晃一枪,主力绕道直接攻打燕国首都襄平城。
卑衍、杨祚两军被甩开后,唯恐首都被司马懿快速攻破,只能回头奋力追赶曹军。
经过几个月的连续行军作战,卑衍与杨祚所率的这三万大军,已是筋疲力尽,战斗力降到最低。
就在此时,司马懿突然又杀了个回马枪,重创了这支濒于溃散的军队。
击退了追兵以后,司马懿率领4万主力开始猛攻襄平城。
本来襄平城内还有1万官兵,是可以打持久战的。然而,因为公孙渊轻敌狂傲,在第一次击退毌丘俭围攻消耗大量粮食后,并没有及时补充襄平城内的军粮。
于是,襄平城内很快就严重缺粮,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司马懿大军则在城外修建土山,用投石机和连弩不断攻城,襄平城破在即。
此时,高句丽的军队也来趁火打劫,公孙渊的部下人心浮动。卑衍、杨祚等大将,陆续率部向司马懿投降。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公孙渊倒是展现出爷爷公孙度的几分骨气,宁死也不投降。
在城池被攻破前夕,他带着儿子和数百骑兵逃出襄平,试图投靠乌桓部落。
司马懿哪里能够放过他们,派遣大量骑兵追赶,将数百人全部斩杀,时间是238年。
需要说明的是,公孙渊一个人的政治野心,就连累了无数辽东人民。
除了攻城战期间被饿死、打死的大量襄平老百姓,司马懿战胜以后下令屠城,共杀死了7000多名襄平城男性市民和高达2000多人的公孙渊麾下文武官员。
这还不算,司马懿下令将这1万具尸体堆积起来,做成“京观”。
所谓“京观”,一般是将敌人的大量尸首堆在某处,用土封埋起来成为山丘,还要加上表木或立石记录这件事。
“京观”主要通过陈列强敌的尸体羞辱敌人,同时借此炫耀自己的功绩。
公孙家族也遭遇了灭顶之灾,仅有被软禁中的公孙恭幸免于难,以彰显曹魏的宽大。至此,盘踞辽东长达48年之久的公孙家族走向了终结,半世纪的统治画上了句号。
讽刺的是,志大才疏的公孙渊建立的燕国,仅仅维持了不到2年时间便轰然崩塌。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