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当我去旅行了”:上海癌症父亲预估生命进入倒计时,温和劝慰90后女儿直面离别。
近日,一段由90后上海女孩拍摄的对话在社交平台热传。

画面里,刚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的父亲平静告诉女儿:“可能还剩三到六个月。”
没有哭喊,没有崩溃,他随后用一连串日常对话,把“如何告别”拆成女儿能够接受的句子。
“这段路如果不走,十年后也得走。”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要为改变不了的事情过于悲痛。”
“你当我去旅行了,只要你心里有他,他会回来的。”








女儿发布的视频,由多家媒体二次报道,在公开报道中,父亲身份仅被描述为“上海居民”,女儿系普通上班族。
两周前因父亲持续腹痛送医,PET-CT提示肿瘤已转移至肝、淋巴,失去手术机会。
女儿在病房里拿到预后报告时“脑子嗡的一声”,而父亲只轻声说:“从无处来,回无处去,这是很自然的事。”
之后,他拒绝“折腾式”化疗,选择姑息治疗返家,并主动开启与女儿的“死亡对话”。
女儿用手机录下十余段视频,最长一段不过三分钟,却句句完整。




10月20日,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三亿,但父亲姓名、职业、具体住址等个人信息未被任何正规媒体披露,家属亦未授权公开。
肿瘤科普文章指出,进入Ⅳ期的胰腺癌被视为系统性疾病,单纯局部治疗已难以延长生存,治疗核心目标不再是根治,而是延长生存与改善生活质量。
这位上海父亲在获知肿瘤已多处转移、手术无望后,选择放弃“折腾式”化疗,进入以镇痛、营养、心理支持为主的安宁疗护。
“放弃”不是消极,而是把有限体力留给陪伴。
医学专家表示,胰腺癌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约三至六个月,与家属进行“预后沟通”是国际通行的安宁疗护环节。
“这位父亲自己完成了心理铺垫,也把铺垫给了家人”。
这是一位普通上海父亲,在生命最后几个月里,用平静语气为女儿补上了中国社会长期缺席的“死亡教育”课。
中国父母向来习惯把最重的情绪留给自己,比起死亡,父亲更担心女儿难过。
上海这位父亲用“旅行”代替“永诀”,用平静压住剧痛,不过是千千万万中国父母的缩影。
他们太伟大,也太爱孩子,以至于生命的最后一丝温度,都用来焐热子女的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