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团LongCat-Video正式发布并开源

美团开源了一个叫 LongCat-Video 的视频生成模型,这事看起来挺技术,但其实跟普通人关系不小。我们每天刷短视频

美团开源了一个叫 LongCat-Video 的视频生成模型,这事看起来挺技术,但其实跟普通人关系不小。

我们每天刷短视频、看广告、点外卖时看到的那些动态展示,甚至以后坐的自动驾驶汽车,背后可能都会用到这类技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模型到底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可能在哪些地方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

先说点背景。

过去几年,AI 生成内容(AIGC)火得不行。

一开始是文字,比如你问 AI 写篇论文、编个故事,它能秒回;

后来是图像,你给一段描述,它能画出一张图,质量还不低。

但视频一直是个难点。

为什么?

因为视频不只是画面,还有时间维度,每一帧要连贯,动作要合理,颜色不能突然变调,人物不能走着走着就“瞬移”了。

这些对 AI 来说,难度比静态图高好几个数量级。

尤其是一旦视频变长,问题就更明显。

很多模型生成 4 秒、8 秒的短视频还行,一到 30 秒以上,就开始“崩”:

动作卡顿、画面模糊、逻辑混乱。

行业里甚至有个说法,叫“长视频魔咒”:

时长和质量很难兼得。

美团这次发布的 LongCat-Video,核心突破就是打破了这个魔咒。

它能稳定生成长达 5 分钟的视频,而且画质不掉、动作连贯、色彩稳定。

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演示效果”,而是已经开源、开发者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模型。

更关键的是,它在一个模型里同时支持三种任务:

你给文字,它生成视频(文生视频);

你给一张图,它让图动起来(图生视频);

你给一段视频,它接着往下编(视频续写)。

不用切换模型,不用额外适配,一套系统全搞定。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全能视频导演”。

以前你可能需要一个编剧(处理文字)、一个动画师(处理图像)、一个剪辑师(处理续写),现在一个人就能干完所有活,而且效率还高。

据官方数据,它的推理速度比之前快了 10.1 倍。

这意味着什么?

比如以前生成一段 1 分钟的 720p 视频要一小时,现在可能只要五六分钟。

这对内容创作者、广告公司、教育机构来说,节省的时间和成本是实实在在的。

那它是怎么做到的?

技术细节很复杂,但我们可以用大白话解释几个关键点。

第一,它用了“粗到精”的生成策略。

就像画家画画,先打草稿,勾出大体轮廓和动作节奏,再一层层上色、细化细节。

这样既保证整体结构合理,又不会在一开始就陷入细节泥潭,拖慢速度。

第二,它引入了“块稀疏注意力”机制。

传统模型在处理长视频时,每一帧都要和其他所有帧“对视”一遍,计算量爆炸。

而 LongCat-Video 只让相关的帧互相“交流”,比如第 10 帧主要看第 9 和第 11 帧,而不是去翻第 1 帧。

这大大减少了冗余计算,让长视频生成变得可行。

第三,它在训练阶段专门做了“视频续写”任务的预训练。

也就是说,模型不是只学怎么从零开始造视频,而是反复练习“接着往下演”。

这就像让演员先看前半段剧本,再即兴发挥后半段,久而久之,对剧情走向、人物动作的把握就更自然。

这种训练方式直接提升了跨帧的一致性和物理运动的合理性,比如一个球滚下坡,不会突然往上飞;

一个人走路,步伐和身体摆动是协调的。

这些改进听起来是技术问题,但解决的是真实世界的痛点。

比如色彩漂移:

很多 AI 视频看着看着,天空从蓝色变成紫色,人脸从黄变红,观众会觉得“不对劲”。

LongCat-Video 从底层架构上规避了这类问题,让视频看起来更“真实”。

那么,这东西到底能用在哪儿?

我们不妨从几个具体场景来看。

首先是内容创作。

现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创作者压力很大,每天要更新,还要保证质量。

如果有个工具,你写一段文案,比如“一只橘猫在秋天的公园里追落叶,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AI 就能生成一段 30 秒到 1 分钟的高清视频,是不是省事多了?

尤其对中小商家、个人博主来说,不用请摄像、不用搭场景,创意落地的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是教育和培训。

想象一下,老师讲“牛顿第一定律”,不再只是画个图或放个现成视频,而是输入一段描述,AI 实时生成一个小球在光滑平面上匀速滑行的动画,还能根据学生提问临时调整参数。

企业做员工培训也一样,比如教服务员怎么应对顾客投诉,AI 可以生成不同情境下的对话视频,比看 PPT 生动多了。

再比如电商。

你现在点外卖或逛美团买菜,商品图是静态的。

未来可能变成动态展示:

一盘刚出锅的红烧肉冒着热气,汤汁微微晃动;

一盒草莓在镜头前缓缓旋转,露出发亮的果肉。

这种“动态商品图”能极大提升用户购买欲,而 LongCat-Video 这类模型正好能批量生成这类内容。

更长远一点,美团自己提到,这个模型是他们探索“世界模型”的第一步。

什么是“世界模型”?

简单说,就是让 AI 不只是模仿表面现象,而是理解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比如重力怎么作用、物体碰撞后怎么反弹、人在不同情绪下怎么走路说话。

视频是包含时空信息的最好载体,通过大量生成和观察视频,AI 可以学习这些规律。

这有什么用?比如自动驾驶。

训练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海量真实路况数据,但现实中很难覆盖所有极端场景,比如突然窜出的行人、暴雨中的模糊视线。

如果有一个能精准模拟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就可以在虚拟世界里“预演”成千上万种危险场景,让算法提前学会应对。

这比实车测试安全、便宜、高效得多。

再比如具身智能,就是那些能和物理世界互动的机器人。

它们需要理解“推一个杯子会怎样”“开门需要多大力”“人挥手是什么意思”。

LongCat-Video 这类模型生成的视频,可以作为训练数据,帮助机器人建立对物理世界的直觉。

当然,也要说点实在话。

AI 视频生成离“完美”还很远。

比如复杂逻辑叙事(像电影剧情)、多人互动细节、精细表情控制,目前还是短板。

而且,任何生成内容都面临版权、伦理等问题。

比如用 AI 生成名人形象做广告,算不算侵权?

这些都不是技术能单独解决的,需要法律、行业规范跟上。

但不可否认的是,LongCat-Video 代表了一个趋势:

视频生成正在从“玩具”变成“工具”。

过去这类技术多掌握在大公司手里,普通开发者很难接触。

现在美团把它开源了,意味着更多人可以基于它做二次开发,比如接入自己的业务系统、训练垂直领域的模型,比如专门生成美食视频、健身教程视频。

这种开放生态,往往比闭门造车更能催生创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团作为一家以本地生活服务起家的公司,这几年在 AI 上投入不小。

从大语言模型 LongCat-Flash,到现在的 LongCat-Video,再到机器人、自动驾驶,它的技术布局越来越清晰:

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解决实际业务中的问题。

比如用 AI 优化配送路径、用视频生成提升商户展示效果、用世界模型提升无人车的环境理解能力。

这种“技术服务于场景”的思路,比空谈概念靠谱得多。

最后回到普通人。

你可能不写代码,也不做视频,但这项技术会间接影响你。

比如你刷到的广告更吸引人了,你点的外卖展示更真实了,你用的导航在复杂路口提示更准确了,背后可能都有这类模型的影子。

技术的进步往往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融入生活,等你回头一看,世界已经不一样了。

LongCat-Video 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信号:

高质量、长时长、低成本的视频生成,正在成为可能。

接下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基于这类模型的应用落地。

谁先用好它,谁就能在内容竞争、用户体验、甚至智能系统构建上占得先机。

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只需要记住一点:

以后,一段好视频,可能真的只需要一个好想法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