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江,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点燃了文明的第一缕星火。秦汉时期,阳江是南海郡和桂林郡的交汇地;从西汉之后的千余年间,阳江作为古代岭南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始终扮演着枢纽角色。
阳江是在1988年设立的广东省地级市。现辖江城区、阳东县、阳西县两个县,代管县级阳春市。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被誉为“旅游滨海城市”、“平安城市”和“中国风筝之乡”,而“阳江三宝”则是最著名的土特产。

那么,过去的阳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笔者搜集到一些阳江老照片(黑白照片适度上色),拍摄于清末民初,真实地记录了当时阳江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令人叹为观止。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上世纪20年代,远眺阳江县城,风光古朴自然。这片被海水浸润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承载着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

1925年,阳江北城门前景象。过去的阳江古城,有四座城门,东门叫承宣门,西门叫威肃门,南门叫宁海门,北门叫镇安门。

这张照片也拍摄于1925年。城台旁有段城墙已经坍塌,还没有被修复。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城墙或毁于战火,或年久失修坍塌。

站在城墙上,远眺阳江古城。城内建筑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边。当时还没有太高的建筑。房屋大部分是瓦房,看上去古色古香。远处青山连绵不绝。

清朝末年,阳江县衙里,几名官员坐在门口合影。他们身穿官服,正襟危坐。环境布置的不错。门口的矮墙上放着一些观赏花卉。

这是当时县衙里的工作人员及家眷,几个人站在县衙门口,留下了这张合影照。仔细看,在他们身后的房间里,居然有几个人正隔着窗户向外看。

这张照片,和前面第三张照片属于同一个位置。城墙已经很破旧,上面长满了杂草和灌木。远处的城台和坍塌的部分依稀可见。

民国时期,杜布森医生在阳江当地创立了医院,一些患者正在病房里等待就诊。这间病房里住的都是妇女。室内环境干净整洁。

阳江东门承宣门外景象。一条小河旁,有大面积的农田,还有村庄。远处的山上矗立有宝塔,看外形像是北山石塔。风景太漂亮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南门宁海门附近,小河上有一座简易石桥,旁有一棵巨大的榕树,看上去至少也有几百年历史了,树冠遮天蔽日,太漂亮了!

1923年,阳江一名女子正在制作绳子。她使用传统的制绳工具,摇动转轮,将几股细绳拧成粗绳。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样制绳了。

杜布森医生除了开办医院,为当地人排忧解难外,还开办了学校。照片中一些孩子正坐在大圆桌前学习,教室里墙壁上挂着很多字画。

站在高处,目光越过屋脊,看到不远处的平地上,一些农民正在地面上晾晒粮食。远处,还能看到一座高大的欧式塔楼,西面应该有一座教堂。

阳江是一座滨海城市,人们出行很多时候要乘船。照片中,码头上停着很多摆渡的小船,船上带有棚子。仔细看,几名乘客头上戴着像倒扣的锅一样的帽子,而且都是女性。

在这张照片里,一名女子挑着扁担从街头走过。仔细看,她头上戴的就是这种像倒扣的锅一样的帽子。想必是只有女性才能戴这样的帽子吧。

阳江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的确让人赞叹。在这张照片里,当地一所中英学校的学生们,正在操场上进行军训。

1923年,站在船上远眺,不远处山头上矗立着一座古塔,塔下应该是寺庙。古塔倒映在水中,太美了!据说,阳江有六座古塔,照片中这座塔,你能认出是哪座塔吗?

1922年,阳江城墙外面的一条小河,应该是过去的古护城河。河岸右侧能看到古老的城墙,河岸左侧近处,几个人正在水井上打水。风光静中有动,太美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阳江当地一家孤儿院里。一名孤儿手拿饭碗,一手拿勺子,站在院子里吃饭。这么小的孩子成了孤儿,太可怜了。

1925年,摄影师乘船拍摄阳江风光。船行至一处石拱桥前。桥身平直,有三个桥洞,下面可以通行船只,太漂亮了!这座古桥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

这几位身穿官府的男子,看山去气度不凡,他们是阳江县衙里的地方官员。一名官员身边还站着他的孩子,看上去有四五岁光景。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城墙外的小河边,太美了。城墙古朴,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远处的山头上,也矗立着一座古塔,按上去像是阳西文笔塔。

清朝末年,阳江当第一户人家的合影。看起来像是祖孙三代。站在左边是一对夫妻,旁边是母亲,最右边的应该是她的孙子。

20年代,阳江乡村一户人家的院落。几座瓦房组成一个院子,房门口搭着木制的遮阳棚。这样的场景,在七八十年代的偏远农村也能肩带。

这一张照片,拍摄的也是县衙。房屋有西式风格,安装着玻璃窗,装饰豪华。两名工作人员站在门口,不过,门口的几盆花消失不见了。
结束语:看到这些清末民初阳江老照片,让人印象深刻。阳光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跟现在有基恩大的不同。海风掠过城墙垛口,那些沉睡在史书中的往事仿佛重新苏醒。你去过阳江吗?你眼里的阳江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