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手抖心慌低血糖?5 大诱因 + 4 步干预,帮你避开 “血糖坑”​

有糖友问:“我没节食没吃药,怎么也会手抖心慌?” 其实低血糖不是只有 “没吃饭” 才会引发,很多日常细节没注意,都可能让

有糖友问:“我没节食没吃药,怎么也会手抖心慌?” 其实低血糖不是只有 “没吃饭” 才会引发,很多日常细节没注意,都可能让血糖 “掉链子”。

哪些因素会让

血糖 “突然掉线”?

1、饮食相关诱因

空腹时间过长(超过 6 小时,体内糖原储备耗尽);

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50g,无法满足身体血糖需求);

饮酒后(尤其空腹饮酒,酒精会抑制肝脏 “糖异生” 功能,影响血糖调节)。

2、药物相关诱因

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胰岛素或降糖促泌剂(如格列美脲)用量过量;

服用违规 “降糖产品”:含不明西药成分的 “降糖偏方”“保健品”,易引发血糖骤降;

其他药物影响:部分降压药(如 β 受体阻滞剂)、抗生素等,可能间接干扰血糖调节。

3、运动相关诱因

空腹运动超 30 分钟(无外源性能量补充,过度消耗体内糖原);

运动强度突变:日常运动量小,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如突然跑 5 公里);

运动后未补能:大量运动后仅补水,未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如半根玉米)。

4、疾病相关诱因

肝肾功能异常:肝脏储糖、调节血糖能力下降,或肾脏代谢降糖药速度变慢;

胰岛素瘤:胰腺肿瘤过量分泌胰岛素,即使无降糖药也会致血糖低;

甲状腺功能减退:代谢速度减慢,胰岛素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间接降血糖。

5、特殊人群相关诱因

老年人:血糖调节能力衰退,且易记错降糖药剂量、漏吃正餐;

孕妇:孕期代谢加快 + 胎儿消耗葡萄糖,若两餐间隔久或孕吐严重,易低血糖;

胃切除术后患者:食物快速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先骤升后骤降(反应性低血糖)。

学会4 步干预法,

从源头减少低血糖

第一步:日常预防 —— 把 “血糖稳定” 融入生活细节

饮食:三餐定时(间隔≤5 小时),每餐 1 拳头主食(优先杂粮),喝酒限 15g 酒精(配主食);

运动:饭后 1-2 小时运动(中等强度,如快走),每次≤30 分钟,运动前血糖<5.6mmol/L 先加餐;

药物:糖尿病患者遵医嘱用药,漏吃不加倍,记用药笔记,告知医生正在用的所有药。

第二步:监测 —— 提前发现 “血糖苗头”,别等发作

普通人:心慌时测血糖(<3.9mmol/L 需注意);

糖尿病患者:每天测空腹 + 餐后 2 小时血糖,用胰岛素者加测睡前;

特殊人群:孕妇上午 10 点 / 下午 3 点测,老年人每周测 3 次空腹。

第三步:应急处理 —— 发作时别慌,按 “教的方法” 来

先吃 1 份快速升糖食物(如 4 片葡萄糖片、150ml 果汁);

15 分钟复测,<3.9mmol/L 再补 1 份;

缓解后补 “缓释组合”;

快速升糖食物只能管 1-2 小时,很容易再次低血糖(比如救急后 1 小时又饿)。这时候要补 “缓释碳水 + 蛋白质”,让血糖稳定住,比如:

轻度饥饿(症状缓解后):1 片全麦面包 + 1 个水煮蛋;

中度饥饿(还想再吃点):1 小碗杂粮粥(不加糖) + 1 小把煮花生(约 15 颗);

临近正餐(比如距离晚饭 1 小时内):半份杂粮饭 + 1 份炒青菜(比如菠菜、西兰花)。

第四步:特殊情况干预——这些人要“重点盯”

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 “急救包”(葡萄糖片 + 急救卡,卡上写清姓名、电话、用药情况),出门别单独去太远的地方;

肝肾功能差的人:每 3 个月查 1 次肝肾功能,医生会根据结果调整饮食(比如肾功能差的人,要控制蛋白质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胰岛素瘤 / 甲状腺问题患者:先治疗原发病(如手术切除胰岛素瘤、吃甲状腺素片),原发病好了,低血糖也会减少。

3 个常见误区,

拆穿日常 “错误认知”

误区 1:“饿了就吃巧克力”

巧克力含大量脂肪,升糖指数(GI)只有 40 左右(葡萄糖 GI 是 100),比白米饭还慢,救急时吃,可能等 20 分钟都没效果,反而越饿越慌。

误区 2:“喝牛奶补糖”

牛奶里的乳糖需要分解成葡萄糖才能吸收,升糖速度慢,更适合 “维稳”,不适合 “急救”—— 低血糖发作时喝牛奶,不如喝果汁快。

误区 3:“糖尿病患者只能吃葡萄糖片”

不是!如果身边没有葡萄糖片,150ml 果汁、2 块方糖同样有效,关键是 “含纯葡萄糖或单糖”,别纠结 “是不是专用药”,先缓解症状更重要。

低血糖大多是 “可防可控” 的,关键是搞懂自己为什么会低 —— 是没吃好、药错了,还是身体藏了问题?找到原因,再对应调整,就能少受 “心慌手抖” 的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