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这碗菜我夹一下。"——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家里的碗筷轮流用,共餐不使用公筷,孩子吃饭时大人嚼碎了喂,甚至接吻时细菌也悄悄"传"过去。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正让一种可怕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悄然入侵你的胃部。
全球近7亿人感染,中国近50%人口中招,这种细菌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它不仅是胃病的"幕后黑手",更是胃癌的"头号帮凶"。
你以为只是"胃不舒服"?它可能在悄悄"埋雷"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能在强酸性胃环境中生存的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在胃里生存的细菌。它就像一个"隐形刺客",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悄破坏你的胃黏膜。
真相是:50%的中国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而感染者中约15%-20%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5%-10%会有消化不良,约1%最终会发展成胃癌。
更可怕的是,这种细菌的感染率在家庭中呈"聚集性",也就是说,如果家里有人感染,其他人被感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为什么?因为人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消化道。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
1. 口-口传播:共餐不使用公筷、接吻、共用牙刷等行为都可能导致感染。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细菌还能在牙菌斑和龋齿上生长繁殖。
2. 粪-口传播:如果家庭成员有消化道疾病,粪便中的细菌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其他人食用后可能被感染。
3. 母婴传播:不清洁的哺乳、口对口喂食、咀嚼后喂食、亲吻婴儿口唇或使用大人的餐具、吸管等喂食行为都可能造成感染。
你可能正在被感染,却毫无察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初期,很多人没有明显症状。但即使没有症状,几乎都有慢性、活动性胃炎。常见的症状包括:
1. 上腹疼痛或不适
2. 早饱感(吃一点就饱)
3. 口臭
4. 恶心、呕吐
5. 腹胀
6. 反酸、嗳气
7. 食欲减退

发现感染,别慌!检测方法非常简单:
1. C13或C14呼气试验:无创、无痛、准确,30分钟内即可出结果。这是目前最推荐的检测方法。
2. 胃镜检查:可以同时观察胃部情况并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3. 粪便检测:准确性较高,但不如呼气试验方便。
治疗不难,但要"对症下药"幽门螺旋杆菌是可以根治的,治愈率可达80%-90%。但治疗需要规范用药,不能"随便吃点药就完事"。
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是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两种抗生素和铋剂,四种药物同时口服,疗程14天。
重要提醒:治疗期间要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能随意停药,否则容易造成耐药性,给以后的根治带来更大困难。

"我家孩子6岁,检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该怎么办?"这是很多家长的疑问。
专家建议:不建议14岁以下儿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和根治,除非有明确的适应症,如消化性溃疡。
"孩子器官不成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而且孩子依从性差,一旦服药不能随意停药,否则容易造成菌群的耐药性。"一位儿科医生解释道。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从今天开始改变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实很简单:
1. 使用公筷公勺:家庭共餐时,一定要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口对口传播。
2. 餐具消毒:餐具用开水煮20分钟,高温可以杀死幽门螺旋杆菌。
3. 个人用品分开:牙刷、碗筷不要共用,特别要避免用嘴对嘴喂食孩子。
4. 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少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5. 多运动: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的头号杀手,63.4%的胃癌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一位消化科专家说。
但请记住: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不一定会得胃癌。只要及时发现并规范治疗,胃癌风险可以大大降低。
幽门螺旋杆菌不是"不治之症",它完全可以被预防和治疗。但关键是要提高警惕,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下次家人聚餐时,别忘了多拿一双公筷;给孩子喂食时,别再嚼碎了喂;餐后记得用公筷夹菜,而不是用自己的筷子。
记住:预防胜于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才是保护胃部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