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看到一点,明朝的宗藩管理,其实更多是依赖《皇明祖训》,虽然也有依靠《大明律》的部分,也有三司人员的参与,也有明朝官员对于宗室人员的监控,但《皇明祖训》是明朝管理宗室人员的基础依据。
仔细读史料,你会发现,对于明朝宗藩管理,明朝皇帝们嘴里会提到依据祖训,《皇明祖训》里有的,如果符合明朝后来这些皇帝的想法,那刚好拿来用,如果《皇明祖训》里没有,那也得借着《皇明祖训》的名义来说。毕竟皇帝说有,哪个大臣又会直接指出,《皇明祖训》不是这么写的?
这一点比较明显的,是朱棣的一些藩禁政策,众所周知,朱棣是依靠靖难起兵当上皇帝,所以他当然害怕有藩王来复制他的行为,那么做出藩禁调整,其实不意外,但是怎么合理化制定,这事需要方法。其实一些藩禁措施,对地方上是有好处的。
永乐元年四月,来自《明太宗实录》的记载:
“丁卯,上以代王桂擅兴上木,疲劳军民,命所司,自今王府非渊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敛一钱一物,听从者有罚。”
这是朱棣下令,在规范宗藩人员的行为,其实客观上是有利于地方百姓的,当然,执行起来,是没有这么严格。
相比之下,在朱元璋时期,因为分封诸王,修建王府,还是需要地方军民出力不少的。例如在周王府修建时期,朱元璋要求修建的时候,挑农闲时期。
朱元璋对于诸王的管制,属于比较宽松,除非他真看不过去了。朱元璋干过一件事,他把他的几个儿子的恶行,写进《御制纪非录》里,把他的儿子们一番痛斥,例如周王朱橚因为擅自离开封地去凤阳,就被他写进了《御制纪非录》里。
根据《明代藩王研究》给出的观点,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对诸王的司法权和人事权有所限制,但并无直接限制诸王干预地方民政和财政的规定”。
朱棣加的藩禁措施,也是借着《皇明祖训》,来管理诸王。《皇明祖训》里没有的事,不妨碍后来的明朝皇帝自己添加。
明宣宗时期的一条史料,这条史料是关于诸王朝觐的。
诸王朝觐,这在《皇明祖训》里,是可以的,甚至详细写了,诸王应该怎么朝觐,但是在明宣宗朱瞻基回复庆王朱㮵朝觐请求时,“上复书曰:知尊候复常,深用慰喜。承喻欲以新春来京,甚感亲爱之厚,亦予心所欲也。但祖训在上,所不敢违。”
在朱瞻基嘴里,变成了他拒绝庆王朱㮵朝觐,是因为祖训禁止藩王朝觐。皇帝和藩王的事情,其实也属于皇帝家事,皇帝说祖训里有,难道藩王或者臣子还要说,《皇明祖训》里没有?庆王朱㮵也明白,朱瞻基这是借着祖训婉拒而已。
上文的两个举例,其实是想说,就算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是管理宗藩人员的基础,但是在后来朱棣登上皇位后,明朝其他皇帝是有调整的。一层层的藩禁措施,形成了明朝复杂的宗藩管理制度。
明代宗藩制度的弊端,我大概总结了下,有两大弊端。
一是宗禄对明朝财政带来的不小的压力。
二是明朝逐渐形成的对于明朝宗室人员的各种管控,尤其是不让他们从事生产,一方面加大了明朝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当明廷拖欠宗室人员的岁禄,这些人为了生活,做了不少坏事,这些人也变成了影响明朝地方的不稳定因素。
关于明朝宗室人员的岁禄,一般说来,明朝的亲王的岁禄是1万石,郡王岁禄2000石,其他就不列举了,但这是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修改过的。朱元璋一度设定的亲王岁禄是五万石,可见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发现了宗禄的不合理之处。朱元璋的儿子也比较多,对应的亲王当然也就多,所以在洪武二十八年,他做出调整,以此基本上形成定例,嘉靖四十四年,《宗藩条例》颁布后,以后的初封郡王岁禄1000石,三七本折兼支。
其实在嘉靖四十四年之前,明廷就已经出现了发放宗禄困难的情况,但是那时候更多是通过禄米折银,来减少开支。
明朝很多的宗室人员不能从事四民之业,不能参与生产,但是养这些宗室人员,却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嘉靖四十三年,刑科右给事中张岳上奏,其中的一条内容,就是“议禄粮以安宗室”,提议“为今之计,莫若少宽严例,令各从士农工商之便,其有骄纵不法者,即以凡民之法罪之。”这里面就提出了,让这些宗室中人,从事四民之业。
明朝对于宗藩人员的财政支出的困难,其实是逐步展现的,在各地程度不同。因为分封的诸王,有的地方宗室人员多,比如山西,河南这个宗室人口大省,对于支撑明朝宗室人员的支出,后来就很困难。
提议开放四民之业,让明朝宗室人员参与生产,但是这又与自朱棣时期开始的一系列藩禁措施相违背,例如如果宗室人员参与生产,那么,出城怎么办。明朝对于宗室人员的出城,是严格限制的。
后来对宗室人员开放四民之业的呼声越高,到了万历年间,确实是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农商业和城禁,甚至后来还有宗室人员参与仕途,但是这些措施,执行起来,也是能对一小部分人开放,对于庞大的明朝宗室人员来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明朝的宗室人员究竟有多少,其实很难说明白,我看过的分析,说法各有不同。例如顾诚先生的分析,“万历三十二年到崇祯末年(1644)又过了40年,明宗室人数在20万以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嘉靖元年十一月,来自《明世宗实录》的记载,户部上奏,“今宗室浩繁,十年中死亡者不以实告,而增给无己,令经赋坐耗,小民日困。”这都很难想象宗室里的人究竟有多少,导致有宗室里的人饿死。
嘉靖八年二月,来自《明世宗实录》的记载,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霍韬上奏:
“尝考会典云:亲王子孙才堪出仕者,宗人令具以名闻授任。是我太祖未尝不许宗藩出仕也。宣德初,汉庶人谋反,遂废出仕之令,使不得随职受禄,惟仰食有司,是故昔也以一郡而供一王,今以一郡而供数千百人矣。禄粮所由不给也。”
这条史料就说得非常明显,最初是以一郡而供一王,后来变成了一郡供数千百人,所以禄粮供给困难。这条史料里,还提到了,朱元璋没有禁止宗藩人员出仕,也算是给宗藩人员进入仕途,尝试提供理论依据。
宗室人员的岁禄,开始是按人分配,后来万历年间,改为永额。
万历十一年十二月,《明神宗实录》的记载:
“礼科都给事中万象春题:臣奉𠡠前往河南、山西、陕西,会同各抚按官,……大约愿将见在额派之禄通融均用,日后子孙不拘多寡,均此取给,则朝廷无减削之名,而各宗得分愿之正,自今以至万年可也。”
这是提出了永额制,不再按照每个人分配多少岁禄,而是给王府定额,宗室人多也好,少也好,就这么些岁禄了。
这条措施,其实有用,但是根据明朝那时候的情况来说,也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一定程度上,是减少了宗禄的支出。
我用了这么长的篇幅,其实就是想说,明朝的宗藩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而且我的论述,仅仅是说明了明朝宗藩制度的部分弊端。
明朝藩王制度的框架,是朱元璋制定的,而且后来的史料里,调整宗藩政策,也会用祖训不允许为借口,但是这也不能说,明朝其他皇帝在管理宗藩上,就没有责任。
随着明朝宗室人员的增加,面对着各种宗藩问题,明朝的统治者是有试图解决的,但是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解决起来也很困难,最终明朝的灭亡,宗藩制度的弊端,也是一个原因。
参考资料:
《皇明祖训》
《御制纪非录》
《明太祖实录》
《明太宗实录》
《明宣宗实录》
《明世宗实录》
《明神宗实录》
《顾诚明清史大文集(全6册)》
《明代藩王研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