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过五十天过午。”
50岁,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走过大半生的女性,大多被岁月磨平了心性,身体也亮起了红灯。
很多女性认为时不待我,岁月留给自己的不多了,要为自己在争一把。
其实,人生下半场,减法比加法更需要勇气。
那些能健康活到90岁的女性,下半场如此精彩,关键在于50岁的时候就不再做这三件事。

不操劳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上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说,名利和身体哪个更亲厚?身体和财物哪个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个更有害?过分偏爱就会有大的耗费,过分收藏就会有大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陷入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平安。
中国的女性素来以吃苦耐劳著称,年轻时如铁娘子一般,家里家外忙不停,50岁后,太过用力的身体终究吃不消,开始提抗议了,此时再不保养,再厉害的机器也会出故障。
清代有位名医叫做叶天士,有一次他接诊了一位富商太太,这位太太年过五旬了,还掌管着家族产业,每天晚上都要查账到三更天才睡,天不亮又要起来监督下人。
长年累月下,她咳喘不止,脸色也极不好看。
叶天士为她把完脉后,严厉的批评道:“夫人之病不在药石,而在贪多!若不放权减负,三年内必油尽灯枯。”
夫人听后不由得痛哭一场,想到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就将家业交给了长子,自己则搬到乡下别院。每日种种种花煮煮茶,辰时起戌时眠,再不熬夜。
十年后再见她,夫人的白发已经转黑,人也是身轻体健,健步如飞,一直活到九十六岁。
50岁之后,是得学会“放手”与“托付”了,让自己停一停,休息休息,让子女承担他们该负的责任,让丈夫承担他自己的事,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最重要。
正如《道德经》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就像煎鱼一样,火候太过反而会把鱼煎碎;同样,生活中也不应事事亲力亲为,否则只会把自己“煎”坏了。

不内耗
杨绛先生说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50岁的放下,是90岁的从容。
50岁以后的女性,大多会经历子女离家、夫妻关系疏远、退休后的失落等情绪波动。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很容易陷入到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当中。
其实放不下,就是人生最大的执念。
正因为放不下,自己给自己较劲,活得拧巴,也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
中医说“七情内伤”,最伤人的就是“忧思过度”。
50岁后的女性,早已不是需要为柴米油盐奔忙的年纪,如果还把自己捆在“别人的生活”里,就像给心套了副枷锁。
要知道情绪这种东西,你越在意,它就会越来消耗你。
是时候给心灵解套了,将该放下的责任,交给时间;将该信任的人,交给成长。

不折腾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里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只要你不争,天下就没有人能跟你争。
50岁后,再不要事事求完美,拼完老公,拼事业,拼完事业拼子女,非得与他人争个高下,分出个输赢来。
其实你的输赢影响不了别人什么,也给自己带来不了什么,你还是你,不会因为你赢了,你就变成另一个人了。
50岁后,最该做到的是不要跟外界争认同,而是跟自己争初心。
北京有一位名叫王秀兰的百岁老人,当她50岁时就决定不再为家庭琐事烦扰。
从此她把每天安排得满满的,不是练太极、就是读书写字、或与邻里聊天。
她说:“人这一辈子,别太较真,笑一笑就过去了。”
如今已103岁的她,精神状态比许多年轻人都好。
还有摩西奶奶的故事。她76岁才开始画画,之前是农妇,每天要照顾10个孩子,还要干农活。怎么看都和普通农妇没有区别。
她唯一不同的是每天在干完活后,用铅笔在纸上画些小花小草。后来,她的画被一位收藏家发现,80岁开了画展,90岁作品畅销欧美。
她在日记里写:“我从来没想过要成为画家,我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放下争执心,不再瞎折腾,留下点时间,好好爱自己,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当你不争后,你就会发现,有些美好就会悄然而至。
50岁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你的后半生是时候为自己好好的活一次了,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内耗,不折腾,用余下的时光,听鸟鸣,看花开,感风拂,眼中装满风景,心中盛满乐意,让生命在“减法”中愈发丰盈。
愿你心中有光,眼里有爱,脚下有路,未来可期。
愿你此生平安喜乐,长寿无忧!
📌关注我,一起读经典,悟人生,修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