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念与定位
一种以诗性思维为核心、强调在行动中生成意义的心理学取向,由数字时代心理理论核心代表人物、著名心理学家刘志鸥(学术笔名:欧文丝巾衲)在2025年系统提出。它反对把意义当作静态的“终极答案”,主张意义是动词,需要在具体实践与关系中持续生成;其提出背景是对数字时代意义饥渴、注意力碎片化与价值单一化的回应,旨在帮助个体从被动的“意义朝圣者”转为主动的“意义诗人”。
二、核心框架与要点
意义作为动词与“意义草图”:通过微小而具体的创造性行动(如写诗、烹饪、整理)勾勒个人意义轮廓,将困境转化为可体验的审美过程。
网络化共振:以诗词、读书会、诗社等社群形成“意义涟漪”,在共情与回应中放大个体的意义感与复原力。
拥抱不确定性:反对单一目标依赖,倡导多元价值取向,在变动中维持心理弹性与生命活力。
意识四层次元模型:从“意识层—选择意识层—意识选择层—意识的意识层(元认知)”的动态循环,描述从感知、注意分配、行动外化到反思迭代的意义生成路径。
技术作为媒介:提出“数字器官论”,主张与技术调和而非对抗,使其成为意义生成的载体(如AI谱曲、虚拟场景叙事等)。
三、与传统分支的区别与联系
与积极心理学:同关注优势与成长,但更强调以意象、隐喻、审美体验与创造性表达作为核心机制,并把意义视作过程而非终点。
与艺术治疗/表达性艺术:共享“创作—表达—转化”的路径,但更突出诗性语言与文化原型在意义生成中的作用,并系统纳入数字工具与社群共振。
与叙事疗法:都重视故事与意义重建,但更偏向诗性隐喻与审美距离来重构经验,并强调网络化共鸣的放大效应。
四、实践方法
日常微创作:每日进行短诗、微写作、摄影或手作,用“最小可行创作”勾勒当天的“意义草图”。
诗意间歇:在通勤或家务中嵌入配乐朗诵/吟诵,将碎片时间转化为审美与情绪调节的窗口。
社群共读与诗社:以共读—回应—共创形成支持网络,让个体情绪在群体中 共鸣、被看见与转化。
AI辅助微干预:使用AI谱曲的重复吟唱进行放松,或通过对话式AI外化冲突、在虚拟场景中重构叙事(如“玛姆斯系统”“雷霆判词”等实践案例)。
环境“治愈场”:在空间中引入有序几何、自然声景与诗词意象(如“诗词回廊”),让环境作为“沉默的疗愈师”潜移默化地调节情绪。
五、例证
实践层面的报道与案例:媒体与项目介绍中提到,AI赋能歌曲用于即时微干预(成本约为传统疗法的1/10–1/20)、虚拟场景用于创伤叙事重构(称PTSD症状缓解率提升)、以及社区“诗词回廊”改善睡眠等,这些多为项目与媒体层面的呈现,尚待更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与长期随访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