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有个怪现象,只要有人回忆自己在艰难经历中的收获有益于之后的成长,有人回忆群体在困难时期的一些成就。就有人骂,这是在“赞美苦难”。理解有人是在警惕这是合理化苦难和苦难的重演,有人只是下意识。
前一段看到朋友发一段自述长文。
她写自己三年前被公司裁员,揣着仅剩的2000块在出租屋煎熬了三天,后来白天送外卖晚上改简历,现在成了自由职业者,上个月刚付了首付。
评论区却吵翻了: “又来美化痛苦?裁员很光荣吗?”
她删了文章,私聊我:“是不是我不该提那些难的日子?”
我们不赞美苦难,但也不要否认艰难的经历和其中的收获,对于一个人、一个群体,那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无论肯定、否定、接纳,它都是。

批判苦难者都会引用一段刘震云的话,“当贫穷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根本没有能力,去学习、思考、教养、出路、方向。当生存成为唯一的奢侈品时,这个世界所有的繁华对你都是摆设。
就是这样仍有太多的混账东西,动不动就去赞美苦难。”
很多名人在网上都有许多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话语,被反复赞扬和传颂,有时候传到他们自己面前,他们就很疑惑,自己在哪里说过,可能说过类似的吧,记不太清楚了。
但这句话本身很好,是不是刘震云说的都很好。

身体上、物质上、精神上的苦难、艰难、痛苦,等等,几乎每个人都有所经历。
有些是外在原因带来的,有人是内在原因导致,更多是内外合成的。一些人、一些群体的苦难,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压根不值一提,一个人的大山有时是另一个人眼里的灰尘,可是对具体经历者而言,那就是大山。还有一些苦难,让人感同身受,不忍目视耳闻思考,那一定是触发了共通感受的苦难 。


很少有人主动寻找苦难,没苦硬吃,一个人、一个群体被迫陷入苦难,能够在其中能活下来,大多能从获得一些精神,乃至其他方面的东西。
无论是庞众望,还是近代以来的中国,都很类似。
我们说着同一个词——苦难,但浮现的场景画面是差异巨大的,有人想到南京大屠杀、三年灾害,有人想到自己是牛马、孤单面对困难、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未来在哪里。
没有人想要苦难经历和通过这样经历去收获。可是,他就是经历了。一个人、一个群体能正视这样的经历时,才能从其中走出来,不为所缚,不重蹈覆辙。当他表达从这样一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中获得了一些东西,从中获得对人对己对社会的新认识,并带着这些认识继续前行。他未必是在赞美苦难,只是表达在任何环境中,都得好好活着。如果他可以不经历苦难,大概率活的更好,即使在这样的生活和生命中毫无收获,也是幸运的。


不赞美苦难,也不要否认艰难的经历和收获,更不要否认自己的经历,不需要向世界、他人和自己呈现出自己有一个完美的过去,那个过去不因为有苦难就完美,也不因为没有苦难就不完美。
不因为一个观点正确,就无限放大,拿来包裹和评判一切。很多时候,我们就会放下了自己的思考和常识,走到了那个观点的反面,甚至那个观点批判的本身。
让腿长回自己身上,迈出自己的脚步。
有机会一起好好走路
半落于202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