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踏上浸满先烈热血的南京雨花台,抚碑仿若听见历史回声;漫步秦淮河畔,桨声灯影里,夫子庙古韵与现代繁华交织如梦;游览南京玄武湖,浩渺湖水、错落洲岛,四周古迹环绕,尽显金陵灵秀厚重;踏入牛首山佛教文化风景区,山峦间佛顶宫气势恢宏,精美壁画、庄严佛像,予人心灵宁静洗礼;于扬州,瘦西湖波光粼粼,东关街烟火袅袅,为旅程添上浓墨重彩。

这一路,是风景的邂逅,更是文学与地域文化的交融。2025年4月24日至26日,一场异地采风活动,在义乌市佛堂作家协会的精心组织下展开。
佛堂镇、义乌市部分作家协会会员以及书画摄影界人士等文艺工作者三十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从义乌出发,踏上了前往“六朝古都”南京和“淮左名都”扬州的文化之旅。在采风过程中,文艺工作者欣赏不同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通过交流和创作,促进了地域间的文学对话。

第一天,采风团一行来到了南京雨花台红色文化景区、玄武湖公园和夫子庙秦淮河景区。
南京雨花台红色文化景区烈士石雕群像前,苍松翠柏环绕,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眼前的古木郁郁葱葱,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高大的纪念碑巍峨耸立,仿佛在诉说着往昔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那一排排碑林,上面镌刻着的文字,记录着无数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朽精神,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
采风团团长、采风活动组织方佛堂作家协会主席王春平赋诗《雨花台》:“这一刻,我们近前/高大的身躯表情坚毅/花岗岩渗出血丝/而一阵雨滴正扑面而来/是我们的虔诚感动了上天/还是英雄们的英灵滴下了泪滴/每一块花岗岩的棱角/都以方正的角度/来校准旧社会的破碎弧线/脊骨已在泥土里发芽/英雄们用发烫的躯体/拓印出整座山岗的丰碑”

站在这片土地上,文艺工作者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也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深沉的情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采风团成员朱益民《雨花台烈士陵园祭》写道:“百年沉寂起风烟,千万工农奋举鞭。主义认知为解放,派别信仰不一般。舍身革命求觉悟,血染丁香雨花繁。追告先人承遗志,缅怀壮士祭青山。”深刻地表达了对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敬仰之情。

“玄武春深柳线长,澄波潋滟泛晴光。山围翠黛描新黛,风送花香杂水香。几处流莺争暖树,谁家乳燕试初翔。画船犁破琉璃镜,玉笛吹残薜荔墙。云影徘徊怜倒影,岚烟舒卷幻霓裳。此身疑入蓬莱境,一洗尘襟万虑忘。”游览完玄武湖,采风团成员、佛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和清一首《春游玄武湖》诗已胸有成竹。

“桨声划开秦淮河的那一瞬间/所有的灯笼开始放开红光/夫子庙的那些利笔/倒悬着批阅波纹上的文字/八百年试卷在河底泛潮/所有的飞檐正以光芒向八方伸展/将胸垒射向星群/霓虹接管了所有黑喑/拥挤的流体在二维码上印证/临摹的瘦金体向河面荡漾/孔尚任的《桃花扇》正在撕裂/夜深了/灯影正以数据流的形式/与乌篷船共享/一夜的风情”(《秦淮河夜游》•王春平)
采风团一行来到了夫子庙秦淮河景区。傍晚时分,秦淮河上华灯初上,如梦如幻。王春平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美景。
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典雅,那飞檐翘角仿佛正以光芒向八方伸展,将历史的韵味与现代的繁华交融在一起,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让作家们沉浸其中,思绪万千。

25日,采风团离开南京前往扬州,参观瘦西湖、东关街和宋夹城遗址公园。
“车带朝霞经浦口,心随云鹤下扬州。” 冯增立的《扬州行》开篇便描绘出了大家前往扬州时的愉悦心情。扬州的瘦西湖景区,湖水碧波荡漾,两岸垂柳依依,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如诗如画。“平山堂上风流永,廿四桥头箫韵幽。” (《扬州行》•冯增立)平山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廿四桥的清幽之美,让作家们陶醉其中。
漫步在瘦西湖畔,感受着微风拂面,欣赏着湖光山色,作家们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东关街中国传统文化景区则展现了扬州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古色古香的街道上,店铺林立,各种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
采风团成员山之君作《重游扬州东关街》:“鼎沸透市檐/青石板上分秋色/笑嚼桂花黏”。
这些来自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义乌、来自浙江四大古镇之一的义乌佛堂古镇文艺工作者,漫步在1千多米长的东关老街,品尝着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结合义乌市佛堂古镇的情况,不免发出了自己的感想:
“义乌、佛堂镇有着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和民俗传统,而南京和扬州则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这次采风活动让我们走出了佛堂,感受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魅力。这不仅打破了我们固有的生活经验局限,更让我们意识到,在文艺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丰富我们的作品内涵。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将佛堂古镇的文化特色传播出去。”

第三天,采风团一行来到了南京牛首山佛教文化景区。
对于采风团中多数来自义乌市佛堂镇双林寺景区所在地的成员来说,牛首山的佛教文化氛围与他们熟悉的双林寺有着不同的韵味,这让他们格外好奇。
佛顶宫外观气势恢宏,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元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佛顶宫内部,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扑面而来。精美的壁画、庄严的佛像,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采风团成员欣赏着这些艺术瑰宝,不禁将牛首山与双林寺进行对比。他们感受到,虽然都是佛教圣地,但牛首山的规模和建筑风格更为宏大、现代,而双林寺则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古朴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让他们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与视角,使他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洗礼。
在结束3天行程返回义乌大巴车途中,采风团一行举行了互动交流。
他们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方文艺工作者异地采风,是推动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交流的可行之路。跨地域采风打破了作家固有生活经验局限,通过感知不同地区风貌、民俗与生态,能激发创作灵感,注入多元文化元素;促进地域间文学对话,形成跨区域文化互鉴;唤醒文艺工作者文化敏感性,以开放视角捕捉时代共性与差异,增强作品思想深度。

这次活动组织单位佛堂作家协会主席王春平在互动总结发言时称,此次异地采风是协会推动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互鉴交流的又一次实践。跨地域采风拓宽了文艺工作者视野,激发创作灵感,促进思想碰撞与创作活力提升。这种“走出去”的模式,是突破创作瓶颈的路径,也为乡村地方文学的在地性书写与多元发展提供重要动力。相信大家会带着收获,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让文学之花绽放于不同地域。
作者丨邹 鲁图片丨王秀康 郑小平 采风团编辑丨金 华编审丨CF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