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5年初,印度国有炼油厂恢复以人民币结算购买俄罗斯原油的消息一出,很多人都觉得这像是国际油市里冒出来的一颗“新星”。
但如果你仔细琢磨,会发现这颗新星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
世界的流水线,从来就不是单向流淌的,背后盘根错节的现实逻辑,在这一天被推到了台前。
大家都在问:为什么偏偏用人民币?这一刻,人民币结算俄油,已不是“尝鲜”,而是“不得不为”。
被推着走的选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俄乌冲突,如果没有西方的金融制裁,今天的油付款方式还会变吗?很难说。

可现实就是现实,2022年俄乌冲突开打,西方动用美元结算体系这把“刀”,硬生生把俄罗斯剥离出主流金融圈。
美元、欧元,变成了“有钱也花不了”的尴尬货币。
印度买油的痛点也随之浮出水面。俄油再便宜,用美元、迪拉姆或者卢比结算都不灵了。
不是银行不给力,就是俄罗斯那边压根不收卢比。最后能顺畅打通的,居然只剩下人民币。
其实这条路,早就在中俄能源合作里悄悄铺开了。用人民币买俄气、买石油,俄罗斯能直接换成卢布,省心省力。

印度的炼油企业,尤其是那些灵活的私企,早就用上了这条“绿色通道”。只不过,国有企业的步子要配合“大气候”,这才有了“暂停”“恢复”的反复。
油不是小商品,结算方式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印度其实早就尝试过人民币结算。2023年,国有炼油厂一度用人民币买俄油,但因为中印关系紧张,政府叫了暂停。
彼时印度对人民币结算的态度就像在“犹豫要不要跳水”,一会儿试试水温,一会儿又缩回岸上。
可表面上的波澜,其实下面早有暗流。私营炼厂从来没停下来,人民币结算在实操层面早就“落地生根”。

只是风向再怎么变,也得等到政策和大气候转暖,国有企业才能堂堂正正“重启”人民币支付。
这里插一句,2025年中印关系转暖,恢复直航、总理访华,这些看似寻常的外交动作,都是人民币结算“解冻”的前奏。
油价“甜头”变小,人民币反而更香?说实话,2022年那会儿,俄油能比中东油便宜十几二十美元一桶,印度买得不亦乐乎。
可到了2025年,折扣只剩两三美元,性价比没那么爆炸了。你以为印度就此“变心”?事实刚好相反。

虽然便宜没那么多了,但多一条买油的路,谁都不会轻易放弃。
再说,西方银行停信用证,美元、欧元结算一旦卡壳,能源安全才是真的大事。
如果你以为人民币结算只是“过河拆桥”,那就太低估这事的分量了。
俄气用人民币、卢布结算天然气,莫斯科交易所上线人民币-卢布油气远期合约,这些都是在为全球能源贸易“去美元化”做基础建设。
数据显示,现在中俄贸易用本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超过九成。一个不依靠美元的金融“闭环”,正在区域内逐步成型。

俄罗斯能源企业还在中国准备发行人民币计价的“熊猫债”,人民币不光能买油,还能投项目、搞金融生态。
印度国企用人民币买油,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在琢磨:是不是也该试试本币结算,别再把鸡蛋都放在美元篮子里。
美国当然不希望自己的“美元话语权”被分流。2025年8月,美国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公开点名就是因为印度还在买俄油。
印度一开始还挺硬气,公开批评西方“双标”,但账面上的损失谁都心疼。

面对关税压力和货款滞留,印度国有炼油厂最后还是“服软”了:用人民币结算,保住能源供应比什么都重要。
全球能源贸易的结算方式,正越来越多元化。美元的“独角戏”被打破,本币结算、第三方货币结算成为新常态。
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开始琢磨怎么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俄乌冲突让“去美元化”从口号变成现实,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一次次危机和博弈中被抬升。
对我国来说,这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自身实力和策略的体现。

印度国企恢复人民币结算俄油,看似是对现实的妥协,实则是新全球贸易格局下的必然选择。
全球化的旧秩序在重构,谁能抓住这波“逆流”,谁就有更多话语权。人民币国际化的路还长,但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进步。
世界的流水线,其实早已悄悄逆转。今天的终点,往往是昨天的起点。
用人民币买油,不过是大国棋局下,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参考:“俄石油贸易商已开始要求印度买家:用人民币支付”——观察者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