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难道不配拿15万?”
就这一句反问,像一颗火星掉进了干草堆,瞬间点燃了整个网络。说这话的,是位浙江大学新闻系的准毕业生,在“百万英才汇南粤”杭州招聘会上,她语气平静地讲出自己的职业期待:“想去广东,年薪15万,双休就行。”

话音未落,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有人冷笑:“你太自信了,怪不得找不到工作。”她立马顶了回去:“我难道不配?”
好家伙,这下彻底掀了盖子——一场关于“学历、现实、尊严”的全民大讨论,就此开撕。
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心疼。

能考上浙大的,哪个不是披荆斩棘杀出来的?在浙江,理科前5000名,文科前百名,才够得着这扇门。这不是“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硬实力。她寒窗十几载,高考拼到全省顶尖,如今只是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提了点基本要求,怎么就成了“好高骛远”?
可转念一想,我又沉默了。

她学的是新闻传播,这专业听着光鲜,可现实呢?纸媒凋零,新媒体内卷到“日更十条+拍短视频+搞直播”,工资却卡在八九千的瓶颈期。双休?别开玩笑了,一个突发新闻,半夜三点叫你上线改稿,都是家常便饭。连“休息”都成了奢侈品,还谈什么“生活”?

更扎心的是,2025年国考岗位里,新闻类能报的职位直接“腰斩”,排到了第12位。连体制内的路都在收窄,你说她能去哪儿?有人嘲讽:“四五千的工作能拿到都不错了。”话难听,但不是没道理——在这个拼技能、讲变现的时代,文科的“软实力”,往往换不来“硬通货”。

反观浙大计算机、电子信息这些专业,校招年薪30万起步都不稀奇。可代价呢?“996”是常态,项目上线通宵是标配。高薪的背后,是拿健康换来的强度。所以你看,“高薪+双休”这组合,几乎成了现代职场的“乌托邦”。
她错了吗?

她没错在要15万,错在还相信“优秀就该被善待”。她的愤怒,不是傲慢,而是一种被辜负的委屈——我们拼尽全力考进顶尖学府,结果发现,学历的含金量,正在被现实一点点稀释。
这哪是一个人的困境?这是千万普通毕业生的缩影。

我们不是不想踏实干活,只是也希望活得有点尊严。
所以,我想问问你:
如果你是她,寒窗苦读十几年,拼进985,你会怎么选?
15万+双休,到底是理所应当,还是痴心妄想?
评论区聊聊,你的第一份工作,理想是什么?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听见年轻人的真实声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