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至12月,是我国大部分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植物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的关键阶段。此时,地上部分生长趋缓甚至停滞,而地下根系却仍处于活跃的生理代谢窗口期——这是全年中根系修复、养分储备与结构优化的黄金时期。科学施用肥料,不仅可显著提升越冬抗逆能力,更能为来年春季萌芽、展叶、开花提供强劲的生理基础。本文将从植物生理学、土壤微生物学与营养动力学角度,系统解析该阶段肥料选择与施用策略,并重点介绍菌肥在根系“冬养春发”中的关键作用。

一、为何11–12月是根系养护的“战略窗口期”?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多年田间观测数据,在北纬25°–40°区域(涵盖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11月中下旬至12月下旬,日均土壤温度通常维持在8–15℃之间。这一温度区间虽低于多数作物地上部生长的最适温度(20–30℃),但恰恰是根系细胞分裂与养分吸收的高效温区。
研究表明:
苹果、柑橘、葡萄等多年生木本植物在11–12月的根系活力(以TTC还原法测定)仍可达春季峰值的60%–75%;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在此阶段形成次生根系的比例占全生育期总根量的30%以上;
根系对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主动吸收效率在此阶段并未显著下降,反而因蒸腾拉力减弱而更依赖根压驱动,对土壤溶液浓度更为敏感。
因此,此阶段施肥的核心目标并非“促长”,而是促储、促稳、促微生态平衡——即促进碳水化合物与矿质养分向根部转运储存,稳定细胞膜系统,优化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二、肥料选择:低氮、高磷钾、富有机、重功能
1.
过量氮素会刺激新梢萌发,消耗储备能量,降低抗寒性。建议11–12月氮(N)投入量控制在全年总用量的5%–10%,且以缓释型或有机态氮为主(如腐殖酸铵、氨基酸氮)。
2.
磷(P₂O₅):促进ATP合成与糖类转运,增强细胞膜稳定性。推荐施用量为全年磷总量的20%–25%,优选磷酸二氢钾(KH₂PO₄)或聚磷酸铵(APP),其水溶性好、低温下吸收率高。
钾(K₂O):调节细胞渗透压,提升抗冻蛋白表达。建议施用硫酸钾或硝酸钾,用量占全年钾肥的15%–20%。
实测数据:山东烟台苹果园在11月下旬穴施磷酸二氢钾(0.5 kg/株)+ 腐殖酸(0.3 kg/株),翌年3月根系干重增加18.7%,新梢萌发整齐度提升23%。
3.
腐熟有机肥(如羊粪、豆粕堆肥)不仅能提供缓释养分,其腐殖酸还可螯合金属离子、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建议每亩施用3–5吨,深施于20–30 cm根系集中层。
三、菌肥:让根系“睡得香、醒得快”的微生物引擎
在低温环境下,化学肥料的移动性与有效性受限,而功能性微生物则可通过代谢活动激活根际微环境,成为冬季根系养护的“隐形推手”。
推荐菌种及其作用机制: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分泌脂肽类抗生素(如iturin A),抑制镰刀菌、丝核菌等土传病原菌,减少冬季根腐风险。同时诱导植物系统抗性(ISR),提升SOD、POD等抗氧化酶活性。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具有强定殖能力,可缠绕并寄生病原真菌菌丝。更重要的是,其分泌的几丁质酶能降解土壤中难溶有机磷,释放有效磷供根系吸收——这在低温磷固定加剧的冬季尤为关键。
丛枝菌根真菌(AMF, 如Glomus spp.)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菌丝网络可延伸至根外数厘米,显著扩大磷、锌、铜等元素的吸收半径。研究显示,接种AMF的柑橘苗在12℃下磷吸收效率比对照高42%。
使用要点:
施用时间:宜在11月中下旬土壤温度≥10℃时进行,确保微生物有足够时间定殖。
施用方式:与有机肥混匀后穴施或沟施,避免与高浓度化学肥料直接接触(尤其含氯、高盐产品)。
用量参考:
枯草芽孢杆菌制剂:1–2 kg/亩(有效活菌≥2亿CFU/g);
哈茨木霉颗粒剂:2–3 kg/亩;
AMF接种剂:按产品说明,通常50–100 g/株(果树)。
案例:四川眉山晚熟柑橘园在11月20日施用含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的复合菌肥(3 kg/亩)+ 腐熟羊粪(4吨/亩),翌年2月调查发现根系褐变率下降31%,春季新根萌发时间提前5–7天。
四、综合管理建议
水分调控:施肥后适度灌水(田间持水量60%–70%),促进肥料溶解与微生物活化,但忌积水导致缺氧烂根。
覆土保温:施肥后覆土10–15 cm,或覆盖秸秆、地布,维持根区温度波动≤5℃/日。
避免误区:切勿在12月下旬后大量施用速效化肥,此时根系吸收能力急剧下降,易造成盐害或养分淋失。
结语
11–12月的根系养护,是一场“静默中的蓄力”。通过科学配比低氮高磷钾肥料、足量有机质与靶向功能菌肥,我们不仅为植物盖上了一床“营养棉被”,更在其根际构建了一个活跃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当春风再起,这些“睡得香”的根系,自会“醒得快、长得壮”,为全年丰产奠定不可替代的生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