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会议纪要繁琐?智能工具助力提升效率,快速出稿

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顾问,我每天的工作里有一半时间都在跟“信息整理”较劲。上午刚开完跨部门战略会,手忙脚乱记了半本潦草的笔

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顾问,我每天的工作里有一半时间都在跟“信息整理”较劲。上午刚开完跨部门战略会,手忙脚乱记了半本潦草的笔记,下午要给客户发会议纪要;下周要整理行业论坛的学术讲座录音,3小时的内容得逐句听着敲成文字;客户的销售团队还总说“通话录音太多,根本没时间分析客户需求”。这些“重复性体力活”占了太多本该用来做策略的时间,直到我遇到听脑AI,才发现原来这些问题能被解决得这么“丝滑”。

从“绝望的会议纪要”到“10分钟出稿”:第一次用听脑AI的惊喜

第一次接触听脑AI是在客户的会议室里。当时客户的行政经理跟我说:“咱们试试这个工具,上周用它整理了总经理办公会,省了大半天时间。”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打开APP。毕竟之前试过不少语音转写工具,要么多人说话时“串线”,要么方言识别的结果一塌糊涂,转出来的文字像揉皱的纸,得重新捋逻辑。

但那天的会议让我彻底改观:我提前把参会人的名字输进系统,会议一开始,屏幕上就实时跳出了“王总(CEO):Q3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北美市场渗透率”“李经理(销售):目前北美渠道的问题是分销商库存积压”这样的内容—不仅准确识别了发言人,还自动把重点观点用加粗标了出来。更绝的是,会议结束时,系统直接生成了一份结构化纪要:封面是“2024年Q3战略会纪要”,里面分了“会议主题”“参会人员”“核心决议”“行动项分配”四个板块,甚至把“王总要求市场部下周提交北美营销方案”这样的任务自动标成了“待跟进”,还能直接@对应的负责人。

结构化纪要

我当时盯着屏幕愣了3秒—要知道,以前整理这样的会议纪要,我得把录音翻来覆去听3遍:先标出发言人,再提取关键信息,最后梳理逻辑,没3小时根本搞不定。那天我只用了10分钟就把纪要发了出去,客户群里立刻有人回复:“这纪要也太及时了!我刚想找王总的要求,直接翻‘行动项’就看到了。”

不是“转写工具”,是“理解内容的助手”:我挖到的3个核心价值

后来我特意花了两周时间“深度折磨”听脑AI。从客户的销售通话到行业论坛的学术讲座,从自己的视频文案到团队的培训录音,几乎把它的功能试了个遍,才发现它根本不是“语音转文字”那么简单,而是真的能“理解”内容。

第一个价值是“把‘碎片信息’变成‘结构化知识’”。

比如上周帮客户整理一场供应链管理的学术讲座录音,原本3小时的内容里混着讲师的案例、 audience的提问、甚至中间的茶歇闲聊。我用听脑AI的“教育培训”模式转写,结果它自动过滤了无关内容,把核心内容分成了“供应链韧性的3个核心指标”“疫情期间的案例复盘”“中小企的应对策略”三个章节,甚至把讲师提到的“丰田的JIT模式缺陷”“亚马逊的动态库存系统”这样的案例单独标了出来。客户的培训经理说:“我们本来想把讲座内容做成员工手册,现在直接用这个转写结果改改就行,省了至少5天的工作量。”

多使用场景

第二个价值是“让‘多人协作’从‘事后补漏’变成‘实时同步’”。

我所在的顾问团队有个习惯,每周三会开“项目进度会”,以前会后要等2天才能拿到整理好的纪要,经常出现“张顾问说的‘Q3交付时间’被写成‘Q4’”“李顾问的‘预算调整建议’被漏掉”的问题。现在我们用听脑AI的“办公会议”模式,开会时所有人都能在手机上实时看到转写内容—如果有人觉得某条记录不对,直接在上面批注“此处应为‘Q3交付时间’”,其他人立刻能看到修改;会议结束时,系统自动生成带“行动项”的纪要,每条行动项都标了负责人和 deadline。上星期的会议纪要,我们从结束到发出去只用了8分钟,团队成员当天就把各自的任务写进了日程。

录音转写&实时分析&AI建议

第三个价值是“把‘隐性经验’变成‘可复制的工具’”。

我有个做 SaaS 销售的客户,他们的销售团队每天要接50+通客服电话,以前想统计“客户最常问的问题”,得让助理逐句听录音,一周才能出一份不全的统计。现在用听脑AI的“销售客服”模式,每通电话转写后会自动统计关键词。比如“价格有效期”“部署时间”“售后支持”,还能生成“高频问题库”:比如“客户问‘你们的软件能对接钉钉吗?’出现了12次”“客户问‘年费能不能分期?’出现了8次”。客户的销售总监说:“新人培训的时候,直接把这个问题库给他们,再加上对应的标准答案,新人上手速度比以前快了40%,再也不用靠‘老销售带教’这种碰运气的方式了。”

为什么它能做到这些?

其实我一开始也好奇,为什么听脑AI可以做到如此。直到跟他们的产品经理聊了一次,才明白这些“好用”的背后是真的下了功夫。

首先是“能听清”:它用了双麦克风降噪和动态增益调节技术。比如我在咖啡馆测试过,旁边有咖啡机的噪音、服务员的说话声,我用手机录了一段跟客户的通话,转写结果居然把客户的“我们想降低仓储成本”准确识别了出来,而以前用某知名转写工具,这段内容被写成了“我们想降低藏储成本”。

产品经理说,双麦克风的作用是“一个收人声,一个收环境音”,然后通过算法把环境音过滤掉;动态增益调节则是不管对方说话声音大还是小,都能自动调整音量,不会漏掉小声的发言—比如上次跟客户的财务总监开会,他说话声音很轻,以前的工具经常把他的发言漏成“……”,但听脑AI居然把他说的“现金流预警线要从1个月提到2个月”准确转写了出来。

然后是“能理解”:DeepSeek-R1大模型,不是“逐字转写”,而是“理解上下文”。比如我有次跟广东的客户开会,客户说“我们的‘靓仔’产品卖得很好”,这里的“靓仔”是他们对某款年轻人喜欢的产品的昵称,以前的工具会直接转成“靓仔”,但听脑AI居然根据上下文识别出这是“年轻化产品”,在转写结果里标了“(注:此处‘靓仔’指公司针对Z世代的新品)”。

产品经理说,DeepSeek-R1能分析说话人的逻辑,比如“王总说‘我们要增加研发投入’,后面跟着‘因为竞品的技术迭代很快’”,它会把这两句话关联起来,在纪要里写成“王总建议增加研发投入(原因:竞品技术迭代快)”,而不是分开的两句话。

还有“能适配”:它针对不同场景做了“定制化优化”。比如“销售客服”模式会重点识别“客户异议”“需求关键词”,比如客户说“你们的价格比XX贵”,系统会自动标成“客户对价格有异议”;“内容创作”模式会重点识别“核心观点”“案例”,比如我做视频文案时,说“这款产品能帮企业节省30%的人力成本”,系统会自动把这句话标成“核心卖点”;“办公会议”模式则会重点识别“发言人”“行动项”“决策结果”,比如“李经理说‘我们需要在月底前完成流程优化’”,系统会自动写成“行动项:李经理负责月底前完成流程优化”。

那些“确实好用”的效果:从“数字”到“改变”

其实最让我意外的是,听脑AI带来的改变远不止“省时间”。它真的能让企业的“信息流转”变快,甚至改变团队的工作方式。

我有个做制造业的客户,他们的生产部门以前开“质量分析会”,要等3天才能拿到整理好的纪要,经常出现“上周说的‘生产线A的次品率’到这周才有人跟进”的问题。用了听脑AI后,会议结束10分钟就能拿到带行动项的纪要,生产经理说:“现在我们的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时间缩短了70%,上个月的次品率比之前降了15%。”

还有个做在线教育的客户,他们的课程研发团队以前整理“教师培训录音”,要花5天时间才能把“教学技巧”“学生常见问题”提炼出来。用了听脑AI的“教育培训”模式后,现在1天就能完成,课程研发速度提高了60%,上个月他们推出新课程的时间比计划提前了2周。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个销售团队的故事:我有个做企业服务的客户,他们的新人销售以前要花1个月才能“出师”,因为要记几百个“客户常见问题”。现在用听脑AI的“销售客服”模式,把老销售的通话录音转写成“问题库”,新人只要对着问题库学,1周就能应对80%的客户问题。上个月他们的新人开单率比之前提高了35%,销售总监说:“以前新人问‘客户说“你们的服务响应慢”怎么办’,我们要翻半天以前的案例,现在直接看问题库就行,省了好多口舌。”

给“想试的人”的3个实用建议

用了这么久,我也总结了几个“能让听脑AI更好用”的小技巧,分享给想试的朋友:

提前‘喂’给它‘上下文’。比如开会前,先把发言人的名字、职位输进系统,这样转写时能准确对应“王总(CEO)”“李经理(销售)”,而不是“发言人1”“发言人2”;比如做培训录音转写前,把“供应链韧性”“JIT模式”这样的专业术语输进系统,它会更准确识别;

用对设备,效果翻倍。听脑AI对录音设备很“挑剔”—如果用单麦克风的手机录音,背景杂音多的时候容易出错;如果用双麦克风的设备(比如听脑AI的专用录音笔,或者iPhone的双麦克风),效果会好很多。我测试过,用双麦克风设备录的会议录音,转写准确率能到98%,而单麦克风只有85%;

别当‘甩手掌柜’,稍微‘校对’一下。虽然听脑AI的准确率很高,但遇到方言、生僻的专业术语,还是会有小误差—比如我有次转写“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系统写成了“区块链的共事机制”,稍微改一下就行;还有外国人名,比如“Smith”可能会写成“Smithh”,检查一下更保险。

最后:它不是“取代人”,是“把人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

有次跟客户聊起听脑AI,客户问:“这工具会不会让我们的助理失业?”我笑着说:“恰恰相反,它能让助理做更有价值的事。以前助理要花80%的时间整理录音、写纪要,现在只用花20%的时间检查,剩下的时间可以做‘客户跟进’‘数据统计’这样更重要的事。”

其实这也是我作为数字化转型顾问最想看到的。技术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人类的价值”。听脑AI把我们从“记笔记”“整理录音”“敲字幕”这些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思考”“策略”“创意”这些只有人能做的事。

现在我包里总放着听脑AI的专用录音笔,不管是客户的会议还是行业论坛,不管是自己的灵感还是团队的讨论,都用它录下来—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我知道,那些藏在“碎碎念”里的观点、藏在“闲聊”里的需求、藏在“杂音”里的机会,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而听脑AI能帮我把它们“捡”起来,变成能落地的策略。

好的工具从来不是“迟到”,而是“刚好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