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婴幼儿早教领域多年的创作者,经常收到家长留言:“为什么精心准备的亲子游戏,宝宝玩完反而哭闹不止?”其实很多看似亲密的互动,暗藏伤害宝宝的风险——婴幼儿骨骼、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一些成人觉得“无害”的游戏,可能给宝宝带来不可逆的伤害。今天就来盘点6个高危亲子游戏,快看看你家有没有中招!

1. 抛接宝宝:高空坠落风险藏不住
很多家长喜欢把宝宝抛向空中再接住,看着宝宝咯咯笑就觉得安全。但婴幼儿头部占体重比例大,颈部肌肉力量薄弱,高空抛接时的冲击力会让颈椎承受巨大压力,轻则导致颈部扭伤,重则可能损伤脊髓。更危险的是,一旦家长失手,宝宝从高空坠落,极易造成颅内出血、骨折等严重后果。记住:宝宝的颈椎不是“弹簧”,再熟练的抛接也藏着未知风险。
2. 用力摇晃宝宝:摇晃综合征很致命
宝宝哭闹时,有些家长为了快速安抚,会用力摇晃宝宝的身体或头部。但宝宝的大脑像未固定的“果冻”,剧烈摇晃会导致脑组织与颅骨碰撞,引发颅内出血、脑水肿等“摇晃综合征”,症状可能包括呕吐、嗜睡、抽搐,严重时会导致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死亡。安抚宝宝的正确方式是轻轻拍打后背、轻声说话,而非暴力摇晃。
3. 骑大马/坐肩膀:跌落+骨骼损伤双重险
让宝宝骑在家长脖子上或背上“骑大马”,是很多家庭的经典游戏。但宝宝平衡感差,容易从高处跌落,尤其在家长转身、弯腰时,意外发生概率更高。此外,家长起身或移动时,宝宝的腿部、腰部可能被挤压,婴幼儿骨骼脆弱,容易造成骨折或脱臼。如果想玩类似游戏,务必让宝宝坐稳扶好,且在平坦、无障碍物的环境中进行,全程紧盯宝宝。

4. 牵拉手臂:脱臼风险就在一瞬间
“拉大锯、扯大锯”“拽着宝宝手臂走路”,这些互动看似温馨,却可能导致宝宝桡骨头半脱位。婴幼儿肘关节韧带松弛,骨骼尚未发育完全,家长用力牵拉时,很容易导致关节错位,宝宝会出现哭闹不止、不敢抬举手臂的症状。与宝宝互动时,应握住手腕或肘部,避免单独牵拉手臂,力度要轻柔,切勿猛拉猛拽。
5. 口对口喂食/亲吻:细菌感染防不胜防
有些家长觉得“亲子间不分你我”,会把食物嚼碎后喂给宝宝,或频繁亲吻宝宝的嘴巴。但成人口腔中含有大量细菌,如幽门螺杆菌、链球菌等,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很容易通过口口接触感染疾病,引发肠胃炎、口腔炎等问题。此外,亲吻宝宝脸颊时,也应避免接触宝宝的口鼻,喂食时务必用干净的餐具,食物单独制作、软烂易嚼。

6. 床上/沙发蹦跳:跌落+磕碰隐患多
很多家长让宝宝在床上、沙发上蹦跳,觉得柔软的表面很安全。但宝宝蹦跳时容易失去平衡,从床上或沙发边缘跌落,即使没有摔倒在地,也可能撞到床头、沙发扶手等硬物,导致头部、身体受伤。此外,柔软的床垫、沙发垫可能增加宝宝摔倒后窒息的风险。建议给宝宝准备专用的爬行垫、游戏围栏,在安全的环境中让宝宝活动。
亲子游戏的核心是“安全陪伴”,而非盲目追求互动形式。作为家长,我们既要通过游戏增进与宝宝的感情,更要时刻绷紧“安全弦”,避开这些高危行为。其实很多温和的互动同样有趣:比如和宝宝一起玩积木、读绘本、做亲子瑜伽,既能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又能确保安全无虞。

你家宝宝平时最喜欢玩什么亲子游戏?有没有踩过以上“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育儿经验,也可以说说你想了解的亲子安全话题,下期我们一起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