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届年轻人,被杨国福“豆芽”薅哭了

“不是山姆买不起,而是杨国福更有性价比”——这句带着血泪的调侃,或许是最近无数被“背刺”的麻辣烫爱好者内心的真实写照。就

“不是山姆买不起,而是杨国福更有性价比”——这句带着血泪的调侃,或许是最近无数被“背刺”的麻辣烫爱好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就在这周末,#杨国福麻辣烫一斤豆芽28元# 的词条冲上热搜,引爆舆论。事件的起因是一位消费者在杨国福门店选购时,发现豆芽、青菜等素菜竟与荤菜一起,统一按斤计价。杨国福绿豆芽的标价为2.88元/50g,折算为28.8元一斤,而在线下超市,一斤豆芽的售价通常仅在1到3元之间,即便是山姆会员超市有机绿豆芽也不过标价9.9元/600g,折算为8.25元一斤。

价差十倍不止,网友们瞬间炸锅。“我吃的是豆芽吗?我吃的是金箍棒吧!”“以前薅杨国福的羊毛,现在被杨国福当羊薅”“这哪是麻辣烫刺客,这是麻辣烫悍匪”……调侃与愤怒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很多年轻人赖以生存的“穷鬼套餐”代表,正变得让他们高攀不起。

在年轻人越来越精打细算的大背景下,当整个餐饮行业都在想方设法讨好价格敏感的年轻人时,杨国福这波“暗度陈仓”,无疑是逆流而行。

这届年轻人,被一碗豆芽背刺了

“荤素同价,统一称重”——这是杨国福麻辣烫广为人知的销售模式。在以往,消费者潜意识里会认为,多拿点便宜的素菜可以平衡总价,实现“丰俭由人”的性价比。

然而,“天价豆芽”事件无情地撕碎了这层心理契约。它让消费者恍然大悟:所谓“荤素同价”,并不是用素菜的价格去吃荤菜,而是用荤菜的价格去吃每一根豆芽、每一片青菜。

事件发酵后,杨国福官方客服的回应并未能平息众怒。其客服回应称目前全国门店的售价是不统一的,每家店会有涉及成本问题,所以现在公司还是没有对全国的店面进行统一要求,如果觉得门店售价过高可反馈具体地址进行核实。

这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杨国福等麻辣烫品牌“计价不透明”“食品中有异物”的投诉屡见不鲜。社交媒体上,也开始涌现大量“杨国福避坑攻略”、“教你如何在杨国福点单不破产”的帖子。

一种被广泛感知的“价格背叛”正在蔓延。

但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是,信任的建立需要数年,而崩塌只需一夕。这根28元的豆芽,像一根针,深深扎入了那些喜欢麻辣烫、喜欢杨国福的消费者心中。

麻辣烫凭什么?

要理解这波舆论为何如此汹涌,就必须先明白麻辣烫,特别是杨国福、张亮这类头部品牌,在年轻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它远不止是一碗快餐,更是一种集情绪慰藉、社交互动与个性掌控于一体的生活方式。

首先,无法替代的“锅气”,是都市人的情绪解药。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人的味蕾和情绪,都需要最直接的抚慰。沙拉太冷,轻食太淡,唯有那一碗热气腾腾、汤汁浓郁、味道辛辣刺激的麻辣烫,能提供即时、强烈的多巴胺补偿。

这种充满“锅气”的体验,是一种低成本的治愈。据相关行业报告数据显示,超过65%的消费者选择麻辣烫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口味”和“能带来满足感”。结束一天疲惫的工作,走进一家灯火通明的麻辣烫店,在氤氲的热气中大快朵颐,是许多打工族一天中为数不多的“小确幸时刻”。

其次,拉满的社交属性,让麻辣烫从“饭搭子”发展成一种“社交货币”。

麻辣烫具有很强的“社交基因”。结伴挑选菜品,互相安利“隐藏吃法”,讨论哪种小料最搭,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社交互动。“走,一起吃麻辣烫去”的成本和决策压力,远低于一顿正餐,使其成为维系同事、朋友感情的绝佳场景。

同时,在线上,麻辣烫更是一种“社交货币”。在小红书上,搜索“麻辣烫”有超过百万篇笔记,“麻辣烫搭配公式”、“麻辣烫隐藏吃法”、甚至是“在家自制麻辣烫攻略”等内容都是流量密码。年轻人通过分享自己的麻辣烫碗,展示生活品味与个性,完成一次小小的身份认同。

最后,“我的碗我做主”,麻辣烫区别于其他中餐的最大卖点就是丰俭由人、多寡随心。

在职场、在家庭、身不由己成为生活常态,麻辣烫赋予了年轻人难得的“绝对自主权”。从选择汤底(骨汤、番茄、干拌),到亲手挑选几十种菜品,再到DIY调配小料,每一个环节都由自己掌控。

这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体验,完美契合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厌恶被安排的普遍心理。这碗麻辣烫是独一无二、完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这种创造的快乐和掌控感,是预制菜和标准套餐无法给予的。

全行业都在“下沉”,杨国福却想“上天”

讽刺的是,就在杨国福因“高价”被口诛笔伐的同时,整个麻辣烫乃至餐饮行业,正在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降价”大战。

根据最新的餐饮行业数据,2023-2024年,中式快餐的整体客单价呈现下行趋势,平均跌幅在5%-10%之间。

图源:《麻辣烫品类发展报告2025》

《麻辣烫品类发展报告2025》提到,近年来,广大消费者对麻辣烫本身的认知仍以经济实惠为核心。

该报告同时指出,进入2024年,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餐饮消费性价比,25元以上的麻辣烫门店数占比逐渐下降,25元以下的麻辣烫门店数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红餐大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68.7%的麻辣烫门店人均消费低于25元。其次,22.9%的麻辣烫门店数人均消费在25-35元之间,35元以上的麻辣烫门店数占比仅为8.4%

另一份《2023-2024年中国麻辣烫行业发展报告》 指出,麻辣烫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品牌间同质化严重。为了留住客户,张亮麻辣烫等品牌通过推出特价套餐、发放大额优惠券、直播团购等方式,主动降低客单价,激烈地争夺着每一位价格敏感型顾客。

在这种“向下卷”的行业背景下,杨国福的“天价豆芽”事件,无异于一次危险的“引火烧身”。

首先,它动摇了品牌的信任基石。 麻辣烫吸引人的核心魅力之一,本就在于“丰俭由人”的确定性。当消费者发现连最基础的素菜都暗藏玄机时,这种确定性就被打破了。他们不再信任这个品牌,害怕在结账时遭遇“价格屠夫”。

其次,它导致了品牌定位的迷失。 杨国福的基本盘,正是那些追求实惠、便捷的年轻人和上班族。逆势高价(或给消费者造成高价的感知),等于主动将最大的消费群体推向竞争对手。

最后,它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杨国福或许面临着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试图通过提升客单价来改善盈利。但这种“暗戳戳”地提高核心单品(素菜)价值的做法,看似精明,实则短视。它牺牲的是长期的品牌资产和客户忠诚度。当年轻人觉得不被尊重时,他们会用脚投票,转身投入其他更“诚实”的品牌的怀抱。

杨国福的“豆芽危机”,本质上是一场品牌增长欲望与消费者价值感知之间的严重断裂。

麻辣烫之所以能俘获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靠的是“情绪价值+社交属性+掌控感”这套精准的组合拳。但这一切的基石,永远是那份看得见、摸得着的 “实惠”。

美金28元的豆芽,或许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提醒着所有品牌:在消费回归理性的今天,任何试图“算计”消费者的行为都难以长久。

真诚,才是最高级的商业模式。

参考资料:

《麻辣烫品类发展报告2025》,红餐产业研究院

《快餐消费决策链研究报告2025》,红餐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