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殡葬业巨头亏损,万万没想到,墓地也卖不动了

如果以传统风俗习惯来看,国人应该是把“死亡”看的最有仪式感的,但今天,就连墓地也卖不动了。这应该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如果以传统风俗习惯来看,国人应该是把“死亡”看的最有仪式感的,但今天,就连墓地也卖不动了。

这应该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曾经那么被重视的墓地,今天也卖不动了。

国内殡葬第一股福寿园最近公布了半年财报。今年上半年,福寿园总营收6.11亿,亏损2.61亿,这是2013年福寿园港交所上市之后,十二年来的首次亏损。

这能够说明过去殡葬业是一个不愁利润的行业,但今天出现的亏损,也能够说明另一点:那就是墓地也卖不动了。

理论上,随着我国不断迈入老龄化,福寿园的客户应该是越来越多的,殡葬行业也算是老龄化之下为数不多的热门行业,但为什么福寿园还会亏损呢?

归根结底,还是口袋里有没有钱的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福寿园实现营收6.1亿,同比大减44.5%,直接腰斩,福寿园的营收腰斩不是个例,反而是标志着我国殡葬行业“暴利时代”的终结。

福寿园作为我国殡葬第一股,其商业模式长期依赖高价墓地销售。2018年至2024年间,公司经营性墓地均价从10.25万元一路上涨至12.12万元,五年涨幅超过18%,但这种提价策略在2024年遭遇瓶颈。

而到了今年,情况则更加严峻。

今年上半年,福寿园墓地销售了6253个,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51个,但总收入却直接缩水了4亿元,降幅达到51%。墓地的平均售价也从12万元降至6.3万元,几乎腰斩。

而上海作为福寿园营收比重最大的市场,上半年营收直接锐减2.85亿,也是造成福寿园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亏损背后,既有宏观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国内家庭对“逝世”这件事新的认知观念变化。

先说大环境,2024年起实施的《殡葬管理条例》对墓地价格有了窗口指导。新规要求经营性墓地均价同比下降25%。上海等地还要求公益性墓地占比提升至70%,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2025年7月1日起,各地也不再新批传统墓地用地,现有墓地到期后也将逐步转为生态墓地,这也意味着未来十年内传统墓地将成为稀缺资源。

这一轮宏观调整的直接后果是:福寿园经营性墓地均价同比减少47.5%,从12万降至6.3万。公司也不得不对前期并购形成的商誉及相关资产减值。

更重要的是,以福寿园为代表的殡葬公司,一直都是以提价来稳销量,从2018年到2024年,公司墓地均价从10万上涨至12万,当其他行业已经开始打起了价格战,这种提价策略也必然会触碰到天花板。

除此之外,在去世之后还要大操大办的传统习俗,也在追求性价比的今天显得不那么“划算”。

今天国内很多地方,长辈在去世之后仍然保持着这一习俗,例如请锣鼓,然后摆宴席,以及守夜数天等等,农村还要好一些,虽然土葬不允许了,但火化之后一般不会选择墓地下葬。

但在城市里,如果选择一块墓地,加上去世之后的各种大操大办,最终的开销并不少。

而目前国内的高端墓地价格已经逼近我国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对很多家庭来说,买墓地成了和买房一样沉重的决策。

英国的研究也显示,我国的丧葬费用已经占到年均工资的45.4%,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隔壁的日本,这远远高于全球平均的10%,在经济承压的情况下,这种高负担显然难以维持。

毕竟活人买房已经压力山大了,但至少还可以供一家人居住,而已经去世的人一套房,价格还那么贵,自然也消费不起。

尤其是在今天,消费普遍承压的情况下,一套动辄几万的墓地,对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高消费。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传统的习俗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过去传统社会讲究的是“死者为大”、“厚葬尽孝”,但今天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一个人如果活着的时候好好享受了,那么去世之后,一切从简反而才是最大的孝,不给子女后代添负担,才是最好的。

在国内一些地区,由于传统习俗还在,丧葬流程繁琐、花费高昂,动辄数万元的棺材、墓地、流水席的宴席开销等等,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仪式费用,这些都让普通家庭不堪重负。

有数据显示,部分农村地区一场葬礼的花费甚至相当于一个家庭数年的积蓄,甚至还有“举债办丧”的现象。

当然,类似的“卖身葬父”的情节,在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就已经上演过,这也可以说明传统上,我们对“厚葬”的有执念追求的。

因为生前太苦,所以追求厚葬,可以给人一种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的错觉。但今天,随着普通人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我们对厚葬的追求,也在开始改变。

当生活开始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死要面子”的攀比之风,不仅消耗了社会财富,更让“尽孝心”变成了经济压力,违背了缅怀逝者的初衷。

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与其给逝者烧钱,不如给活人攒首付,类似的观念在年轻人群体中更是盛行。

但代际上的差异,仍然是巨大的。

社科院2024年底的调查显示,仅有32%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新型的葬法,愿意接受的比例更低只有28%,60岁以上的人群中接受度更是只有15%,而90后和00后的接受度则高达47%,这种代际差异的殡葬观念非常明显。

对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环保、简约的丧葬方式,宁愿把钱花在消费上,也不愿意给去世的人当“房奴”。

这种观念对很多老一辈的人来说,仍然是不可接受的。但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推移,未来的丧葬业,大概率会和传统上的大操大办相去甚远。

走向国际化的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体系,我们的丧葬也应该一切从简,更不应该折腾活人。

目前国家也在大力推广新型葬法,根据民政部2024年发布的《绿色殡葬发展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到2030年,环保型殡葬方式占比应该达到40%以上,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这也意味着,墓地卖不动不仅仅是经济因素,更是大势所趋。

福寿园今天的困境其实也是整个殡葬行业的缩影,未来各地积极推动的都是生态葬,甚至是骨灰存放等等,这些不仅环保便捷,更重要的是经济成本也相对更低。

当宏观上人们对消费支出变得更敏感的时候,理性就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的作用,为了面子的东西,都会开始被逐渐摒弃。

福寿园的十二年首次亏损,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我国殡葬行业整体转型,天价墓地的神话自然也会开始破灭。

厚葬不是尽孝,厚养才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