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重阳
— Double Ninth Festival —

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古代重阳:充满生命智慧的仪式
Double Ninth Festival



古人的重阳,是一场庄严的生命仪式。
登高,不是为了欣赏秋色,而是为了“避灾”——躲避深秋的肃杀之气。
插茱萸,不是风雅装饰,而是实实在在的驱寒祛湿、防病健体。
饮菊花酒,不仅因酒香醉人,更因菊花能清肝明目、平抑肝阳。

奶奶在世时,每到重阳必亲手制作茱萸香囊。他说:“茱萸是‘辟邪翁’,菊花是‘延寿客’。重阳节,其实是古人的‘健康节’。”
每一个习俗背后,都是祖先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在季节转换的关键时刻,用最智慧的方式守护健康。
现代重阳:当仪式变成了问候
Double Ninth Festival



今天,我们把重阳节过成了“老人节”“敬老节”。
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进步。但我们是否在强调“敬”的同时,忽略了最核心的“养”?
我们会在朋友圈发祝福,会给父母转红包,会买他们舍不得买的礼物。
但当父亲说“最近看东西有点模糊”,当母亲抱怨“夜里总醒,再难入睡”,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不是年纪大的“正常现象”,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古人用茱萸、菊花来回应这些信号,而我们,却常常只用一句“多保重身体”来应付。
找回那株“现代茱萸”
Double Ninth Festival

这个重阳节,我们是否该为父母找回那株“现代茱萸”?
在传承千年的中医智慧中,有一味珍贵的药材始终备受推崇——熊胆。当然,今天我们使用的是在严格规范下生产的熊胆粉,既传承古法,又符合现代伦理。
它就像古人在重阳节佩戴的茱萸——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在关键时刻,给身体最需要的支持。
当父亲因年岁增长而肝火旺盛、目赤眼涩时;
当母亲因季节转换而烦躁不安、夜不能寐时;
这份源自千年智慧的守护——【苦口熊业熊胆粉】,或许正是我们在这个重阳节,能够送给父母最用心的礼物。
结语
我的父亲从来不会直接说“我不舒服”。他只会摸着桌上的老花镜,轻声感叹:“这字啊,是越来越小了。”
这个重阳节,除了登高的问候,除了祝福的电话,也许我们更应该:
读懂父母每一个“不好意思说”的细节,听懂他们每一句“没事”背后的隐瞒,然后,像古人精心准备茱萸香囊一样,为他们准备一份真正能守护健康的礼物。
因为真正的孝敬,不在于我们说了多少祝福,而在于我们读懂了他们多少未说出口的需要。